很多书名往往是带有迷惑性的,比如说《咖啡或者茶》,再比如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十分适合旅行的时候阅读但是书名奇怪的书籍。《咖啡或者茶》是我漫步在图书馆中偶然看到的,看到书名下意识的认为里面的内容应该是讨论咖啡的好坏茶的优势劣势,以及怎样提高我们个人的品味等等。然而翻开书便傻眼了却又有意外之喜。这是一本散文集。
作者谢冕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谢冕的散文自成一体,既不是浅唱低吟的趣味散文,更不是那些结构匀称的“散文体”散文。
一开始是他对燕园,对北大几十年来的发展回忆吸引了我。从京师大学堂的成立之初孙家鼐(nai 四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到学界泰斗严复为校长,再到最出名的蔡元培就职北京的大学的讲话,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胡适,以《新人口论》《农书》出名的马寅初,北京大学见证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
“衡量大学校长的政绩,不是看他盖了多少宾馆高楼,也不是看他出了多少次国,或做了多少次空洞无物的报告。其实,大学校长就是一面旗帜,在学术界应当是公认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力量—他应当是具有精神领袖式的人物。”这段话让我思考再三。
读书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在于你可以去了解作者身处的那个年代,从而窥测一些历史事件,很多被人忘却的事情。而更令我高兴的事情是在一本书中你可能会与以前看过的书相遇。读到《郁金香的拒绝》那一篇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想起来高中看过多次,十分喜欢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去看洛阳和菏泽的牡丹。今日读到这篇的后记时,惊奇的发现两位作者彼此相识,《郁金香的拒绝》正是参考了《牡丹的拒绝》的题名,喜不自禁。这种喜悦之情只有都读过这两篇散文而且很喜爱的人才能察觉。
《咖啡或者茶》这一篇我也十分喜欢,作者认为茶好比妻子,咖啡好比情人。我也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到底是喝茶好还是咖啡好?这需要看实际情况,只是喝茶的情况多。好茶却不以茶道自居,花茶自有花茶的韵味。作者爱喝浓茶“一种滇绿是极苦的,我可以用半杯的茶叶泡一杯的茶。”这份爱好不是人人都能承受住的,相较而言,我更偏爱于滇红,而我也十分喜欢乌龙茶“不仅是它的清香,还有它的甘中之苦,苦中之甘”,乌龙茶首推安溪铁观音。而咖啡喝的少并不是不喜欢喝咖啡,只是嫌它费事。“虽然喝茶也要讲究环境和茶具,但对于俗人如我者,不分白天黑夜,无时无刻地喝,经常性地当然不能也不会太考究”“咖啡就不同了,喝咖啡非有好环境和好心情不行,喝咖啡一定要有情调。咖啡具要雅致,茶几和小桌一定要清爽,对饮者必须是情意相投的,最好是知心的朋友”。“咖啡很香,它的香味非常迷人,但更重要的是情调,而情调是客气而不可求的。”难怪这本书的书名的是《咖啡或者茶》,的确很有趣味。
还有一篇很具逻辑性十分现实的文章《赠书琐记》,我猜想这一篇肯定是中小学生语文阅读题中常见的文章。因为书是用来看的,买多了空间不足就产生问题,若是卖书则又无法显示出文人的清高,唯有赠书才显得既有情调又有身份,但赠书又不希望对方挑三拣四,赠送给集体则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真是书名误人却又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