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风雨”看考场作文选材立意的三重境界
一、文题来历
时至初春,乍暖还寒。又迎考试,一句戏说,定得“风雨”。
师:这次考试,同学们最想知道哪个题目的考试范围啊?
(注:只为逗乐,本意只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字词、默写什么的。)
生:作文——
(学生拖着长长的调子,有些玩笑,又有些真诚;有些期待,又有些无奈地说道。)
师:今天突然变冷了,让我想到了苏轼《定风波》中的句子。
生:啥?
师: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我们就写个“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
生:啥!
(一片哀嚎,直叹“这个可怎么写?”)
原本因忙碌而混沌的思绪,突然间清晰了许多。这该是多好的一个作文题呢!下课后,随即找到同组的老师,分享了课上的这一幕。
“这个题目好,肯定把他们写晕……”
“可不敢,把娃们家折腾坏了就麻烦了。”
“不如选个风雨来写?”
“好啊!我们学过贾平凹的《风雨》。”
“我们正在复习冰心的《荷叶母亲》。”
“郭沫若的《雷电颂》里有风雨,高尔基的《海燕》里也有风雨……”
一说起“风雨”的话题来,大家就涛涛不绝,只是要把这些材料组织成一道有深度,有意蕴的题目,还需要再思考,再琢磨。在出题的过程中,甚至想过用“晴”来代替“风雨”,毕竟“晴”的立意角度更阳光、更温暖、更有意趣。但是,一字题目,于学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便只有舍弃。最终拟定了如下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风雨。贾平凹的“风雨”是精致而壮阔的场面;高尔基的“风雨”是猛烈而有力的改变;冰心的“风雨”是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你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又有怎样的独特体验呢?请以“风雨”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审题过程中“改变”一次被终审改为“考验”,细细想来,似乎用“变革”这个词更能体现出散文诗中“风雨”的象征意义吧。
二、从“风雨”看考场作文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无风,无雨
很多文章越是努力地想去寻找风雨,内容就会离风雨越来越远。典型病例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全文都在写风雨,但文章的落脚点却在“彩虹”,这该是多么遗憾的一种表达呢?如果换一种表达:回首向来萧瑟处,感谢风,也感谢雨,其实也挺好的呢!
第二重:有风,有雨
这类文章的立意一般分两种,一类是单写自然界的风雨;另一类是结合自然界的风雨,写心中的风雨,还原风雨中的情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第一类文章的高下差异主要是对场面的选择和描写,若再此基础上,谈到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便可获得高分。
(王俪璇)
第二类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叙事与风雨无痕对接,如何写出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诸多情感中与众不同的一面,选材不落俗套,叙事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张芮萱)
(孙奕雯)
另外,还可以写自己在追寻理想过程中遇到的“风雨”,关键在于叙议自然结合。
(孙蓝茜)
第三重: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可算作是三类作文中,境界最高,最难把握的一类文章了。风雨袭来,是一种情景,如若没有风雨呢,那该又是怎样的?纵横开阖,不着风雨,却意在风雨,实乃作文之最高境界。
(巴婷悦)
(郑启凡)
结束语:看完考场众风雨,只感慨,真正的风雨,经历过,感受过,自是不同。还是最喜苏子瞻的豁达,不觉又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