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是在一位简书友的文章中看到的,发现了它的美好,所以将它纳入阅读书目。真正要感谢这位简书友的分享,所以,也将这份美好分享出来,与大家共享。
接下来,我将用几个篇幅分享所得,也便于今后的记录整理。
翻开扉页读来,立刻吸引了我。
本书解答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如何彻底告别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个人真正的耐心从来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撑,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只要了解大脑规律,并知晓诸如“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学习权重比、学习平台期”等规律,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耐心水平。
……
这些字眼是不是很吸引你的眼球?
翻看目录,更有吸引力。……
在这些章节中,最吸引我的是第八章——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从字面上看,猜测是五个方面: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
粗略看一下下面的目录,果然得到印证。所以,就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内容的兴趣。
更重要的内在的原因在于,这五个方面,自己自认为做得还不错。
虽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但意识总是有的,行动上做得还不错。
每天早起上班,晚上瑜伽冥想,读书,写作更是多年来的爱好,是喜欢独处的真正原因。至于跑步这一点,虽然没有,但每天早上的快速徒步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几乎从未中断。
怀着这样有点优越感的自豪心情,进入第八章的阅读。
认真阅读了第一节
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读完之后发现,其中作者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还从理论上分析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解析其中的科学依据,让人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后了解了关于早起的科学原理。这是作者在读到日本作家中岛孝志写的《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书时的学习所得:
书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的克雷特曼与德门克在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规律。
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我的早起时间,几乎与这个理论完全吻合。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五点或六点半左右起床。
这个理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睡了很长时间,但醒来后还是精神不佳,原因就是醒来的时机不在睡眠节点上,而是在睡眠周期中。
明白了要早起,只完成了实践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如何安排这早起的时间。
作者讲了自己的“计划,反思,跑步,做最难的事,阅读写作”等事项。我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是阅读与写作。
因为这是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外界的干扰,四维处于清晰的状态,更容易获得心流状态,会事半功倍。
总之,早起让我们收获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干扰的学习氛围、专注的学习环境、持续的个人成长等。
除此之外,生活中焦虑也减少了很多。长期的坚持也增强了我的毅力,更重要的的是有了生活的掌控好和自信心,有了任务达成之后的愉悦感。
早起,是一次典型的认知驱动体验,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尝到了它的好处,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它将时时激励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