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 “情绪低谷”?揭秘经行期抑郁寡欢的成因与应对

经行情志异常是指女性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明显的情志改变,如烦躁易怒、抑郁寡欢、焦虑不安,甚者悲伤欲哭、情绪失控等,经后症状多自行缓解的病症。中医认为其发病与经期“气血逆乱、脏腑失和、心神被扰”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肝失疏泄、心神不宁”,需结合症状、舌脉精准辨证,在进行分证调理:

1.肝气郁结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情绪抑郁、寡言少语,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推迟或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暗红,或经行腹痛;伴随善太息、小腹胀满、食欲减退、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常用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适用于肝气郁结证以情绪抑郁、胸胁乳房胀痛、食欲减退为主者。

2.肝火上炎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或经行腹痛;伴随失眠多梦、胸胁灼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常用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适用于肝火上炎证以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灼痛为主者。

3.心脾两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情绪低落、悲伤欲哭,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月经推迟、量少、色淡、质稀,或经期延长;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适用于心脾两虚证以情绪悲伤、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乏力为主者。

4.痰火扰心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烦躁狂乱、失眠多梦,或胸闷痰多、恶心欲呕;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质稠,或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伴随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常用中成药:

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适用于痰火扰心证以烦躁狂乱、胸闷痰多、大便黏滞为主者。

5.阴虚火旺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情绪烦躁、焦虑不安,或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或经期短少;伴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丸:适用于阴虚火旺证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为主。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推荐玫瑰花茶、佛手柑茶、柑橘类水果、陈皮、山楂、薄荷。

b.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平抑肝阳。推荐菊花茶、夏枯草茶、芹菜、苦瓜、莲藕、绿豆、雪梨。

c.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推荐莲心茶、竹茹、萝卜、冬瓜、海带、荸荠。

d.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推荐甘麦大枣粥(甘草、小麦、大枣)、红枣、桂圆、莲子、山药、小米、猪心。

e.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推荐百合莲子粥、银耳、桑葚、黑芝麻、甲鱼、鸭肉、豆浆。

2.中医理疗

a.针灸:肝气郁结证可针刺太冲、合谷、三阴交等穴位;痰火上扰证可针刺曲池、丰隆、内庭等穴位。

b.艾灸: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可温和灸 足三里、三阴交、气海,以温补气血。

c.刮痧:适用于肝火上炎、痰火扰心等实证。可刮拭背部膀胱经(尤其肝俞、胆俞、心俞),以清热泻火。

d.推拿按摩:可按摩头部、颈部及背部的穴位和经络,如太阳穴、风池穴等,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气血循环。

e.耳针疗法:以脏腑辨证等为选穴原则,选用神门、心、肾等穴位,应用毫针刺法或王不留行籽贴敷。

3.生活方式调理

a.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班、过度刷手机,建议23 点前入睡,经期可增加午息。

b.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c.适度运动:经期前可进行瑜伽、散步、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d.经前预调:在情绪波动易发期(经前7-10天),提前调整生活节奏,减少安排重要或易引发焦虑的事务,有意识地进行放松。

调理需连续坚持 2-3 个月经周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脏腑功能、稳定情绪,切勿仅在症状发作时临时调理。若经行情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或经后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