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7:00-18:50
字数:1500
作者:肥娇娇
看完圆桌派第三季第22期《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引用一些嘉宾的话,都在文章里标出来,引发的思考,请大家一起来,联机学习。
1. 读书的态度
同一伙人,读各类什么书,并不一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说不定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会有从沙子里发现黄金的能力。所以无论是鸡汤也好,实用性的书我们称之为工具书也好,任何书没有价值高低啊,都有其面对的人群,读书多的人反而不要因为读的多而去看不起那些正在读鸡汤的人。
2. 谨慎功能性文盲
我们不是越读书,能力就越升高,反而有时读书能力会下降,这和我们大脑是否保持弹性有关,弹性越大,越能接受不同的东西,或和自己相同的或和自己立场相反的观点,你越有变化的可能。
3.现代人已经丧失了读三四十万字的能力?
蒋方舟在节目里说:读书的追求变得越来越短线投资,读厚书变成一种长线投资。这种比喻很恰当,非常符合人们在选择阅读有用无用的时候表现的功利心。但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过去几十万年都没有这种读几十万字的“训练”,所以会感觉很“反人性”。这种“反人性”的操作是很煎熬的,因为我即使不读这几十万字也能活得很好啊!这不是一种必须的技能,但我们一定有一小部分人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我们需要去做阅读训练。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是做幼少儿英语教育的,但是我认为恰恰是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就要开始“磨眼睛”,也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英语的最终目标之一,是要为几年后孩子的阅读做好铺垫。那么我记得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阅读课程做的很好的情况下,但学生阅读能力很一般,大多数人都没办法阅读比较厚的小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所以不是说阅读能力天生就有,不是说只要认识文字就有这种阅读大块头的阅读能力,而是要在一生当中,在阅读中,不断训练而来。
若是抛开人性的弱点来看,我们有没有把阅读能力当作一种能力来训练?我想这是全人类的教育都是要面临的问题。目前从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来看,初中毕业学生要完成1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而高考又是义务教育的指挥棒。
也就是说,从目标上确定了你的阅读量是这么多,如果我们的孩子阅读量还是那么少,那么我们要从哪里,该怎么教孩子,如何回答how are you呢。答案当然是从语境里来,真实语境有时很难满足,但语境可以方便地从阅读里来。
人是经验的产物,我们是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时代的,难道不要归功于书本和阅读吗?前人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古人的智慧,这种书面上的传承无论从阅读,从今天的视频电影等传播都好,这种“抓取”的方式,我们都称之为“阅读”,但我们在信息的洪流当中如何才能保持比较“清醒”的自观,我们的思考能力有没有丧失,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分辨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价值,这是网络搜索代替不了的!
4. 读厚书只是延迟收获
说回读厚书的能力,我们不是不能,而是我们要去尽量训练自己“如何”能。至于里面的意义我们各自去寻找。达到这种状态就是一感觉:爽!
读厚书,大多人认为是在读无用之书,对于实用而言,无用,有时候是能帮助你在红灯的时候“开绿灯”。六哥在节目里说:“我们都在学习一种语言,没有这种语言你就没办法精准的抓取和提炼。”接着梁文道又总结了一句:“所以你会发现畅销书其实就是换了一种说法,换了一种语言来告诉你古人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是前人证明过的”。无用看似无用,但真的不知道何时,会在你面临何处境,产生怎样的发酵。这样看来,读厚书只是延迟收获。
用周国平的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