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国际形势紧张,我们的口号是要时刻准备打仗。那时过年最常见对联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解放军也在全国进行拉练,以便增强军队的实战能力。我们小捎铺村一共迎来三次解放军进驻,分别是骑兵炮兵和步兵。
你想象一下当年解放军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来到一个小村庄所能引起的震撼吧。当我们放学的时候,我们拥向生产队的队部,平时规规矩矩地待在牲口棚里的驴啊牛啊骡啊,全部被赶到外边来了。
生产队牲口棚里整整齐齐排满了战马,它们神采飞扬肤色发亮,咀嚼着部队自带营养丰富的饲料,低矮的牲口棚似乎委屈了它们。再看看外边七高八矮我们生产队的牲口,一个个浑身发臭毛色暗淡,那真是天壤之别,就好像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差别。
军马身上都打着号码,后来我们生产队也买过一匹打着号码的军马。我们小孩子每次看见了这匹军马,都兴高采烈地说,快看!军马来了。因为它曾经为保卫祖国贡献过力量,我们小孩子都高看它一眼。
后来我们小捎铺村又来了一支炮兵,这是我们唯一提前知道消息的部队,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村口迎接。我们等啊等,就是不见我们渴望已久的炮兵,天气已经很晚了,领队的村里领导说,大概不来了,回去吧。
第二天早晨,当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发现村里空闲的地方,停满了军车,军车漂漂亮亮的,轮胎上还画着白圈,后边还拖挂着一门小炮。小炮炮身不长,后面带着挡板。
正当我们为我们的发现大吃一惊的时候,有同学炫耀地说,你们才知道啊,我早就知道了。昨天晚上你们刚刚走,炮兵就来了,我回家晚,所以看见炮兵来了,炮车都开着雪亮的灯光。
放了学,我们小孩子围着炮车七嘴八舌,一个同学说,要是开上一炮那该多过瘾啊!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一个解放军说,要是给你们开上一炮,我们可就进去了。
炮车炮身上都披挂着伪装网,绿色的,用平常我们用的工程线编制的。部队走的时候,丢弃了一些损坏的伪装网,我捡拾到一片,闲着没事,把它们全解开了。我发现伪装网打结的地方还是白色的,可见伪装网最初是白色的,后来刷上的绿色。
骑兵炮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也就一两天吧,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方便,地方上也不方便的原因。好像也就是检验一下部队灵活机动能力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第三次进驻我们小捎铺村的是步兵,他们和前两次截然不同,他们驻扎的时间比较长,大概得一两周吧。他们的进驻,没有引起我们小孩子多大的兴趣。
骑兵炮兵我们平时见不到,步兵说直白了就是一个兵,没有骑兵的战马,也没有炮兵的车炮,有什么看头?我们小捎铺村也有当兵的人,他们有时候也回来探亲。
步兵的平淡无奇,也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在我们村里的小河边扎下帐篷,帐篷四周还有窗户,他们的床类似马扎子,便于携带。
他们还四处扯电话线,一直通到外村,据说北边的村庄里驻扎着他们的团部。曾经在团部放过电影,我们去看过,解放军战士整整齐齐坐在中间,我们围在四周。
解放军有的住在帐篷里,还有的住在村民家里,村民那时叫社员。我们最羡慕的是,解放军吃得比我们强多了,我们吃地瓜干,他们吃大米,有的战士偷偷给所住村民家带大米饭。我们也第一次发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大的辣椒,其实就是菜椒,我们没有见过。
解放军在小树林里做饭,用手摇着吹风机,相当于我们的风箱,他们用煤,我们用柴火。
有一阵子,我们小捎铺村早晨的沉寂,都是被解放军跑早操的声音打破的,他们喊着震耳欲聋的口号,跺着铿锵有力的脚步,似乎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正因为驻扎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家在我们村附近,大龙湾村的一个战士竟然回家探亲去了,当然他应该征得领导的同意。
当大龙湾的解放军战士探亲回来的时候,部队已经开拔两天了,军令如山倒,部队说走就走了,一时间显得我们小捎铺村空荡荡的。
我至今还记得大龙湾那个解放军战士的错愕神情,我们就是从他嘴里才知道他的信息的。他问了问我们部队开拔的方向,背着背包追赶部队去了。我相信,他最后一定追赶上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