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封爵

明朝的爵位分宗室爵位和功臣外戚(勋戚)爵位两种。

宗室封爵: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皇子封亲王,下天子一等;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王世孙,冠服均视一品;亲王其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王长子;嫡长孙则授王长孙;冠服均视二品;郡王其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其余诸孙授辅国将军,从二品;郡王曾孙均授奉国将军,从三品;郡王四世孙均授镇国中尉;从四品。郡王五世孙均授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从六品。

功臣外戚: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种是只授终身(没有世券),一种是可以世袭(有世券),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以军功封爵的世袭爵位只能传给身体健全的后代,比如定兴王张辅的嫡长子因为腿瘸不能袭封英国公,英国公爵位只能传给老来得的庶子宁阳王张懋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北孔)衍圣公及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父兄或驸马等凭借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