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容易怀旧,尤其年终岁末。此话不假,我也不能免俗。
腊月二十九,除夕(三十儿)前夜,各自困居小家甚或客留异乡的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蕴积着过年的心绪。大学宿舍兄弟群里发来两兄弟家聚团圆的图片,惹人羡慕,撩人心弦。在这相见时难别亦云端的背景下,尚能当面把酒、碰杯言欢该是多大的福缘啊。

再早几年,春节期间还能坚守在电视机前大致收看一下央视及沪、京、苏、湘、辽等卫视的春晚全貌。后来,逐渐演变成借助优K,爱QY,腾X等网络平台点击那些感兴趣的艺人和节目。去年至今,由于疫情久宅,不幸触刷起抖Y,快S等短视频平台,多少也有了闲来无事翻翻看的“恶习”。在大众娱乐快餐化、庸俗化消费的泥沙裹挟下,传统的节日文艺范式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上挑战满满,压力重重。
从QQ群、朋友圈到ⅤCR短视频,从图文到影像,思维的裂变,技术的爆发,让自媒体的纬度破冰拓荒,也让自媒体的尺度越界失控。关于YQ监管的话题,我只是提醒大家遵守游戏规则,至于那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之类的底限与红线,我告诫自己别去触碰,也奉劝他人莫去招惹。
思路有点发散,差点儿又去重温前尘旧梦。少时学习思想品德课就已根植“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个法治原理。所以,在悉知禁忌、深谙门道的基础上尽享自由,才是明智的,安定的。

刚刚看到除夕夜央视春晚的节目单(一般二十四小时之内透露的基本准确),除了例年常客和不可或缺的文艺类型外,王琪的一曲独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荣登春晚舞台,可喜可贺。
人尽皆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哪怕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世外高人”,基本上谁都无可否认参加央视春晚演出“登堂入室”的至高荣耀,以及对于今后演艺事业发展与商业价值提升的上佳机遇。虽然我不是星探、娱记,更无意于从事明星经济人行业,但是就在几天前,我刚好撰写了一篇《“送亲”的“牧羊人”》来抒怀自己对于王琪及其作品的亲近与好感。看到他被央视和主流文艺界如此认同,我真诚地再度为他那不流俗、不盲从于一般网络歌曲(歌手)的民族风格与豪迈气质点赞、喝彩!

其实,码砌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回忆一下小沈阳当红爆火的那个年代。某一年(查了一下是2010年),初次于北京卫视春晚亮相的小沈阳、沈春阳夫妇,在小品表演的最后,倾情对唱了那首《爱是你我》,令所有当年喜爱过他们的人记忆犹新。特别是歌曲最后的飙高音儿部分,扶摇直上,余韵绕梁。一夜之间,风靡全国,男女老少人人传唱,大江南北处处奏响。
归根结底,好的主题,好的文艺作品,诸如至今耳熟能详的戏剧(影视)、小品、相声、歌曲等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是取材百姓生活,走进观众心里。
爱是,你我;爱不爱那些节目,也要看它是否属于、是否贴近、是否服务于你我。正如当年的《爱是你我》,今日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它们会让你我,听到动情,唱完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