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完贝德辅导员的精选日志,上次画的重点,随着我知识和实践的增多,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感觉真的太好了!坚持这样的育儿日志,其实对于每一位家长,都是很有好处的。
写育儿日志,在以前我看来,可能只是一种回忆录吧,等孩子大了我们老了还能回味起那些酸甜苦辣。
自从转型幼儿教育自媒体后,四个月在简书上写了50篇育儿文章,有些是单纯记录孩子和我自己的进步,有些是小主题研究。
抛开质量和阅读量不说,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我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自己的了解也更深入了!
我和儿子的互动案例,又为我将学习到的育儿理论知识、教养操作方法,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实践依据。
进步,是看得见的。
教育,真的不能急功近利。
下面结合贝德辅导员日志中三个主题,以及我对儿子的观察,作如下记录:
一、善心、利他,怎么教?
文中提到,孩子们的善心在守护天使的游戏中,展露无疑,让作者坚信人性本善。可惜的是,很多孩子的善心从小就被掩盖住了。
我也深深倒吸了一口气。因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确实是每个人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我一直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我自己算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对于孩子,我也希望他能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善良利他。这个品德对他应该也一生受益。
当儿子进入2-3岁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后,为了平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育而引起过多的自我、自私行为,我特意训练他偶尔做一些关心他人的利他行为。
有一天晚上,我听到门口有孩子大声哭喊,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小哥哥在门口哭。
我带上儿子出去了解情况,过程中儿子也学着我去拍拍哥哥的肩膀,摸摸头,“哥哥,我们陪着你呢。”
当时我很惊喜,儿子这么贴心。平时如果见到身边的人哭,我都会鼓励儿子去关心、安慰。
他关心别人的善良行为已经形成,这是非常好的意识。
但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反思,有时候儿子的这种关心别人的善良,但他处理不了的时候,反而变成了他自己的负担。
在托育中心,儿子一直没哭过要找妈妈。上上周刚好有个新生入学,哭了好多天。老师说,我儿子一开始几次都会去安慰哭泣的小朋友,说:“你妈妈下午就会来接你了”
后面,儿子也跟着伤心哭起来了,说他也想妈妈了。
在学校想妈妈的情绪持续了一周,有一次他哭着抱我大腿不让走,我问他:“宝宝,你之前为什么这么难过呢?”
问了好久,原来他说看见别的小朋友哭,他帮不到他们。自己一边哭,还指着别的班,说:“那里也有小朋友在哭,我也帮不到他,因为我自己也想妈妈了。”
那一刻,我也快哭了。这么小的宝宝,原来是惦记着所有想妈妈而哭的小朋友,很想帮他们却帮不到。
所以,其实不是真的因为想妈妈哭,而是这种压力让他受影响了,只能通过哭来表达。
后来,我和爸爸都开导他,“刚进来的小朋友想妈妈哭是正常的,他们可以哭的。如果你去安慰了还哭,你继续做你自己的事情就好,你开心起来,氛围自然就好起来了。”
解开他心结之后,上周老师反映都没有哭了,同班那个小朋友也哭少了很多。
我反省,之前只鼓励他去利他,并没有告诉他,别人不接受或帮不上忙的客观处理。
以及,了解真的很重要!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行为去纠正,必须得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
二、懂生活的孩子,是自信的!
贝德有个很棒的理念,就是培养生活人,而非教室人。
我一直都拥护这种教学理念,对待儿子,我经常是放手让他去做家里力所能及的任何活动。
孩子,其实是非常陶醉于这样的活动。
原因是他们的信心和能力增强了,知道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
尽管很多大人眼里认为孩子不能做的活儿,当在大人的引导和陪伴下,真的能做到时,孩子的眼睛是会发光的!
右下角那张小图,从和面、揉面、做面条、下锅煮,整个流程都是儿子一个人完成,我只在旁边引导。
当面出锅那一刻,我看见他的眼睛是发光的!!那种喜悦和自信的表情,好像比我们赚到100万还要有成就感!!
接下来,随着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会开放更多权限,让他事事亲为,成为游刃有余的生活人。
三、大自然处处都是教育
去户外接触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没有之一!贝德很重视孩子的大自然教育。
大自然教育,在芬兰的小学里被列为每周必上的通科。老师评价说:“大自然处处是教育,在这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关于想象力,孩子们不需说出植物正确的名字,只需靠想象和联想,天马行空。
关于创造力,孩子们会利用所见能用的植物,去制作特定的东西。没有评判,没有对比,没有竞争。
大城市成长的孩子,确实太缺少大自然教育。
我们家周末亲子时间,都尽量去户外感受大自然。像去公园捡不同种类的种子,白云山踩石头,但真正说到大自然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番禺有一家专注做森林教育的早教机构,那是一片山头,有好多森林教育小项目。
参观的时候,当时想着如果不是那么远,我应该会让儿子去探索几个月。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灵感:亲子走进大自然这个主题,可以尝试一下,融工作、玩乐、探索、学习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