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拙政园的玉兰堂的楹柱上,有一副8字楹联,是明代文人文徵明所题。这是一个讲人生道理的楹联,既是自己人生经验的感悟,也是对后人的告诫。
上联“道不达人”源自《中庸》的“道不远人”。这个道即中庸之道,是儒家认为的最高级的法则,包括办事方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子臣弟友是指人在四个角色,泛指人所有的社会角色。
“学惟逊志”取自《尚书》的“惟学逊志”,“逊志”意为虚心谦让。“礼乐诗书”指人所需要学习的内容科目。在更远古的周朝时,作为上层人物,需要学习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是当时人们生存所需的本领。因此,这里的“礼乐”泛指人生存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诗书”指《诗经》、《尚书》,泛指五经四书,这些是古代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所需要学习的书籍。
对仗分析
上联的“不”和下联的“惟”相对都属于虚词,前者是否定,后者是肯定,“不是***,而是***”的句式。这种一否定一肯定的句式,在对联中较为常见。比如“莫做无聊事,多读有益书”。“不”和“惟”分别为仄、平声,相对。子臣弟友对礼乐诗书,均为名词,末字“友”和“书”分别为仄声和平声,相对。
上联说的是,中庸之道最重要的不是让你飞黄腾达在事业上成功,而是让你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角色。下联说的是学习,学习首要是要有谦虚的空杯心态,学习包括礼乐在内的生存本领和学习诗书在内的应试本领,这样一个人才能更好的发展。
这副对联的内容并非空话,确实是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孔子谈到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谈到交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所以,上联说的一个人承担好下级的角色,子女的角色,兄弟姐妹的角色,以及朋友的角色。这些基本涵盖了一个人所有的社会角色。把这些社会角色承担好了,这个人也就发展的非常好了,即使中庸之道最看重的事。这个也非常科学,因为道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一个是谦虚学习心态和好学能力,“笃信好学”、“敏而好学”、“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在孔子思想中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学习才能让一个人螺旋式上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楹联作者文徵明提这副楹联的时候大概六十四岁,这是他作为儒生对中庸之道理解,凝练成这16个字的楹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