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当走进中东的街市,它会让你回想起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街市的模样。那些充满着时间痕迹的砖头石瓦和哥特式风格的大门,让我印象格外的深刻。当我慢慢走进集市的中心,你会看到一个巨大面向着天空的方形的大洞慢慢向外延伸,在你眼睛能够看清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深远暗黑的大洞,直至消失在自己的阴影里。街市上人来人往,商人将铃铛用线串成串,挂在小毛驴们的身上,当它们穿过热闹的集市的时候,悦耳清澈的铃铛声音便飘荡在集市的每一个角落。
集市的路有十二英尺宽,这里罗列着形形色色的小货摊,出售你能想到的任何物品。摊主不停的吆喝着自己的商品,那些过路的赶驴者和商人用充满力量的声音叫喊着,让赶赶集的人为他们让出一条道来。那些嘈杂的声音量中还夹杂着喋喋不休的雇主和卖家的讨价还价声。
当你慢慢走向集市的内部,先前门口的嘈杂声也随之褪去了,映入眼帘的你比较温和的衣服市场。被无数过往的人踏过的泥土地,将脚步声都变得轻声轻语了。用泥土和砖堆砌起来的弓形的墙和屋顶,将空气中的声音毫不保留的吸收了,竟听不到一丝回声。店主们交谈的的声音是温柔的,音量也似乎是为这座街市量身定做的,而购物的行人也受到这种特别气氛的感染,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使之不显的突兀。
中东集市有个特别的地方之一是,各个店主的供应商们将同一样商品都聚集在同一个地方销售,为了避免竞争,但是这样购物者容易找到他们所要的东西,除此之外,购物者还能通过各个的比价来避免不公平的要价。从远处看,整个衣贸市场里的所有店都在出售制作衣服,窗帘,椅套等等的材料。沿着这条路的看去,每个店铺的前面都陈列着一张展示桌,上面放着自家的物品和展品。讨价还价是这个城市司空见惯的事情,戴着面纱的女人们休闲的从一家店铺逛到另一家,不停的比较各家的价格,在她们缩小购买范围和开始认真与店主讨价还价做准备。
其中一次美丽而又让我印象深刻的经验是在史密斯的五金店里。当你慢慢走进里面,金属撞击和敲打的声音刺激着你的耳朵,越往里走,声音越发大越分明清晰起来。当你转过街角,声音越来越弱,你会发现一处闪烁的舞池,这是一处圣地,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金属在敲打下冒出燃烧的火花,灿烂过数不清的灯光和正在工作的铜匠。每个店铺里都有一些学徒,大多是男孩和比较年轻的小伙子,其中有些年轻的学徒正在捶打着已经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铜具,偶尔店主会过来指导一下,有时也会给他们搭把手。一个年轻的学徒敲打着一堆烧着正旺的炉火,里面燃烧的煤渐渐变得暗淡。
在这里你也可以看见雕刻着传统精美设计图案的碗和壶,换句话来说,你可以看见在这个国家里每个家里所用到的厨具,有的设计简单,不注重装饰,却对质量和功能有些严格的把控。
这里还有地毯市场,颜色令人眼花缭乱,材料各样和传统的设计。有些颜色鲜艳却样式简单,有些设计异常复杂却不显的突兀。
这里也有香水市场,充满着奇特浓厚的香水味;这里也有你可以买到任何你想用来准备美轮美奂晚餐的食物市场,或者你可以和陶瓷工和学徒们坐在一家小小的餐馆里,吃着面包和奶酪。
在这个迷宫式的街道里的店铺像这个集市里的蜂巢,染料店,陶瓷店几乎无处不在。从院子处的一扇门的一角看过去,也可以瞥见一缕阳光,有时候也可以一只苍蝇,一辆可居住的拖车。骆驼在尽情的享受着自己的食物,眼神显得很轻蔑,它们的身边躺着老当益壮的商人和它们翻山越岭运载的几百斤的商品。
也许对于我来说,在集市里最难忘记的经历不仅仅是它的氛围吸引着我,还在于一个他们自制亚麻油的地方。那是一个宽阔的,光线非常弱,像一个大洞的房间。有三十英尺高,六十英尺宽,积压了一个世纪的灰尘让泥砖墙和拱形的屋顶显得特别模糊。房间里放着三个巨大的石轮,每个轮子的中心都由有一根粗壮的木头的一头穿过,另一极套在一头蒙住眼睛的驴的头上,周而复始的转着圈,为石轮的转动提供动力,带动着石轮中的一个凹槽转动,凹槽里面填满了亚麻的种子,通过石轮的碾压,颗粒的种子变成了黏浆,亚麻油就是从这些黏浆中提取出来的。那条驴是我见过最大最状的一条驴,身形高大,健硕的肌肉还带着一丝自豪的气势。
从黏浆里提取亚麻油是在一个巨大的倒着的滑轮装置里进行的的,这个机器只需一个人操作,只需把将耐磨的黏浆倒进一个巨大的容器中,用绳子将大梁拉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用绳子固定。绳子与大梁之间摩擦产生了古老而悠扬的的咯吱声。绳子越拉越紧,很快亚麻油像一条小溪沿着石轮上的轨道慢慢流淌下来,当大梁全部放下来的时候,小溪接着变成一股溪流,伴着石轮的短促的咯吱和老驴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