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与“无事此静坐”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静以修身”是诸葛亮《诫子书》里的句子,“无事此静坐”是苏轼《司命宫杨道士息轩》诗的第一句,汪曾祺先生以这句诗当作文题写了一篇文章。这两个句子,说的都是安静、宁静的好处。

我把这两个句子搁在一起,是因为最近教学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又读了汪曾祺的《“无事此静坐”》,觉得“静”这种工夫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可以这么说,谁若能够静得下来,谁就能做出一点成绩。

“静以修身”,只有静下来,才能够修养身心。心不静,则乱必生,又怎么能够养身安神呢?身不修,身即易堕落,健康尚不可得,又何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无事此静坐”,“静坐”即是修身一法。一个人没什么要紧事的时候,不妨就椅子、沙发上端然而作,像汪曾祺先生一样,“泡一杯茶,点一支烟,……浮想联翩”,想一想过往云烟,缕一缕生活琐事……

所有荣辱得失,在静坐静思的当儿,愁苦不足惧,喜乐不足宣,悲忧不足怨,愤怒不足发,心静如水,一切都淡如浮云。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汪曾祺先生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在如今的社会上,拥有这种气质和修养的人着实不多了。

互联网的发达,将铺天盖地的信息一股脑儿呈现在你的面前,良莠不齐,好坏混杂,眼花缭乱之际,你能做到不三心二意吗?

汽车、电动车的泛滥,导致交通瘫痪的状况时有发生,面对长时间的拥堵以及不守规则的驾驶者,你能沉得住气吗?

出版业的繁荣,使得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面对形形色色的图书,那个爱读书的人,你能从容选择,守住内心的那片宁静吗?

…………

图片发自简书App

《道德经》上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也可以说,少则静,多则乱。从前物质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内心是单纯而宁静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而纯净的。这种情形,在如今是不容易看到的了。物质发达了,我们还嫌不够多,于是追逐,追逐,一刻不停。

停不下来的脚步,乱了阵脚,乱了分寸,乱了我们所要去的方向。

也有一些能够坚守内心宁静的人。他们头脑理智而清醒,有追求,有行动,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诱惑。于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成绩,既有利于国家社会,也成就了自己。

远的不说,就以教师为例,以我身边的教师为例,有那么几个名字就像夜空中最亮的几颗星星,每当提起他们,我总是会肃然起敬:

脱离体制束缚、远赴他乡寻梦的司艳萍老师,身残志坚、潜心教书育人、如今已独当一面的王平老师,心怀名师梦、常从名师游、为师为文独领风骚的李刚老师,才华横溢、常为教师发声的冯永华老师,深谙教育理论、熟悉课堂教学、舌灿莲花的崔阿妮老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想,他们若不是拥有了“静”这种本领,又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呢?认准目标朝前走,静下心来勤钻研,长期的坚持不懈,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啊。

所以,不管你想做什么,先让自己静下来吧!只有静下来了,才能想到自己目标在哪里;只有静下来了,才能找到通往目标的道路;只有静下来了,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挫折;只有静下来了,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静以修身”,人是为改造自己而来的,不静下来,你拿什么去改造?

所以,“无事此静坐”,想一想活着的意义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