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整理过对我来说三本最重要的书:
钱钟书的《围城》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文森特鲁杰罗的《超越感觉》
《围城》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是我修辞启蒙书,之后就迷上了类比。
《动物庄园》是我英文写作的启蒙书。
《超越感觉》是我逻辑启蒙教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复习,偶尔能想起当年未被启蒙的我是什么样子,会怎么想事,于是在这感觉恍若隔世中嫉妒庆幸后嫉妒后怕——倘若当年我没被启蒙会是什么样子。
26岁那年反复把《超越感觉》读了不下10遍。起因是这样的:
某天上午,我听到一个人跟我说了一个道理,我觉得:“哇!好厉害!”
那天下午,我又听到一个人跟我说了一个道理,我又觉得:“哇!好厉害!”
晚上在床上回想,突然发现,这两个人说的道理背后的根本竟然是矛盾冲突的……
当场崩溃,原来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判断能力的人。
哪儿出了错呢?明明两个人讲的是相反的东西,怎么当时我都觉得有道理呢?最要命的是,怎么在当时我怎么就没发现两个道理竟然是相反的呢?
我害怕了,我知道过往的自信都是错的了,那不是自信,那是自以为是。
想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过去引以为傲的东西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好在我是一个喜欢直面问题的人,如果犯错,改过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回避或掩盖。
不论什么时候碰到问题,第一时间想解决方法。
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即便到现在也一样,
不要总想着,当初如何如何,只要现在开始着手,就永远也不晚。
怎么办,我有一个做图书馆馆长的妈妈,这事的好处就是,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
答案一定在某本书里。
于是我就钻进图书馆,计算机检索“thinking”找到了“独立思考”,然后找到了一本当时已经再版5次的书《超越感觉》,就是它了,当时就想,如果这本书再版,我就买。现在在亚马逊上是这本书的11版。
书里有这么一段,讲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而后引用了书里的内容,说人大体上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我不牛,你也不牛;
我很牛逼,你很傻逼;
你很牛逼,我很傻逼;
我很牛,你也很牛。
想想也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在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是:
你不咋的,我也不咋滴……
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窘境:
你们都对,我错了……
早期的这种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部分人以后的状态,早期被压抑,最终可能导致报复式反应,于是,弄不好,绝大多数人搞不好终身在第二三个阶段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从未想过可以这样: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跳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去寻找一个共赢的结果。
我们经常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我们的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
别人能够快乐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我们拿过来学习也让自己更快乐。
你挺好的,我也挺好的,其实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永远无法达到最后一个状态。
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并不需要多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就可以。
根源在这里了,处于第二三种状态的人:
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对,就是这个“的”字,我们就更容易看清根源。
“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优点”。虽然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
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好的地方。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别人那些优点,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他们就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是否看到。
因为要比个胜负,分出个好坏,处于第二三种状态的人
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和坏,而不是放在对方的“好”,
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
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
彻底看不见别人的好处和优点,眼里只有一个人的坏和不好。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舒服。对于缺乏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只有好人和坏人。
对于开启了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无视他的优点。
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别人的优点你可以拿来学习参考,别人的缺点你可以拿来做为提醒。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好,其实你可以从周围人身上学习到不少东西,包括你讨厌的人。
双从标准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坏”;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好”“对”;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三个阶段,反复穿梭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道理说清楚了,可结果呢?
结果是到了2007年我才突然反应过来:
都过去快十多年了,我才确定自己多多少少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更可怕的是,2014年,快42了,才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
原来我是近段时间才彻底觉得谁都挺不错的……
我一直在反思:
这事怎么这么难呢?难到需要话十多年才能突破?
可能解释是这样的:
你在某个领域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认可,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费尽心思去比较,否则你会不断把注意力放在“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然后还要花时间精力躲到角落去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
不论那样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
比较是没有尽头的。
漂亮的没学识,有学识的没身材,有身材的背景,有背景的没能力……
有这比较心态的,不是在努力证明自己可以,就是在努力证明别人不行。
而且往往都是在用嘴证明,实际上,不论哪种证明,都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因为如果他是真的,即便你不证明,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如果他并非如此,那你就不是在证明,而是在演,甚至是装。
总之,时间过去了,注意力浪费了,自己却没有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成长,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对,关键就在这里: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不光是我们通往财富自由的根本,也是我们通往任何之路的根本。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两次突破其实都是在获得一定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确实是我们锁能感受的最大压力吧?也许若是这方面不跟别人比的话,其他方面更无须跟别人比了吧?
然而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知道第四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你“原本可能讨厌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
由于你能更多的不断的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要比原来美好太多了……
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多多少少好奇,过去那么多年里,我究竟错过了多少实际存在的美好?而且,若是错过了,只能怪自己。
我猜,关于境界的说教你肯定听了无数遍,也很可能你跟我一样,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不是总能做到)。
既然没有达到境界,也不是总能做到,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径可以做到。
首先,尽量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第四个阶段的美好,而且很困难;
其次,早就与你沟通过元认知能力的锻炼方法;
最后,要求你在这件事上主动调用元认知能力……最终养成习惯。
每当你发现自己处于第二三个阶段的时候,启动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
若是我有空域注意力,可以去看看哪些人那做对了,哪做的很好?一边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对周围的人的抱怨,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抱怨。
一方面,我们要调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从别人的“错”与“不好”身上拿开。
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变得更好。它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无暇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
等你真的好起来之后,自然会发现别人身上其实有很多有点值得学习。
总有些时候,我们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好,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比较,也是比较未来。
我们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
这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处于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仅凭“心态”“修养”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
所以,若是真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能逐步获得的“元认知能力”了。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若是成长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鸡生蛋,也拉屎,吃鸡蛋还是吃鸡屎呢?
思考行动
在你的内心隐秘的角落,你见不得谁的好?为什么?
准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这方面元认知能力的调用过程。
你在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身上学到过什么重要的道理?你为什么不喜欢他,你学到的是什么?那东西为什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