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直在想要写些什么,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写读《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一来作为中医,总得务点正业。二来可以督促自己好好研读中医。
就拿《黄帝内经》来说,不同的时间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过去所认为的“正确”解读,也许现在发现就是“错误”的。过去所认为的“错误”解读,也许在遥远的未来,发现当初理解的又是“正确”的。
很多事如同这般,今日是,明日非。今日非,明日是,谁又说得清楚?因此,我所言所写,只是一种参考。
对于《黄帝内经》这本书,就产生的年代来讲,一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一说成书于西汉时期。因此要研读这本书,就得用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种书籍来对比研读,同时加上历代医家的各种注解。至于什么静坐内观,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皆不在讨论范围。若诸君相信静坐内观,又何必来我这多言。
正文:
这次我读的是张景岳所编辑注解的《类经》。他在第一篇中写到:
类经者,合两经而汇其类也。两经者,曰《灵枢》,曰《素问》,总曰《内经》。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一
何解?
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中,有一种思维方式是大家都共有的,就是分类。
就好比说:
人有亲疏远近,三六九等之分。即根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将人进行分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类方法,不信?你打开你的QQ看看。
景岳先生在编辑注解《类经》时,跟据自己的领悟,将《灵枢》、《素问》混合放在一起,进行了分类。所以第一句说的是‘合两经而汇其类也’。
通读全文,按照先后顺序,分为了以下几类,即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这十二类。
这十二类看下来,很清晰的发现,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路线:
即从如何摄生,到如何诊断疾病、如何辨证疾病、如何治疗疾病、如何融会贯通(会通)的整体过程,相当于告诉了我们如何塑造整体观念的方便法门。
二
当景岳先生整理并分享出了他的观念以后,就开始分析说《黄帝内经》这本书,到底在讲啥:
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什么叫做性命?什么叫做道?
《中庸》讲: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再结合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目录,就会发现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即摄生就是在讲性命,而按照摄生的方法去做,就是在修道,修性命,只不过修的是医道,或者叫从医入道。
因此,《黄帝内经》这个内经二字,可以翻译为:从自我摄生开始,按照既定的道路(经),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锻炼,进入医道是迟早的事。
三
那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做既定的路线?
这不得不说到《素问》、《灵枢》。原文说:
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什么意思?我就讲两个故事来说明。
有次我约一个女性朋友出来吃饭,在这个过程中聊到了养生的话题。
她叹气的说:“现代女性的问题真多啊,像我身边的朋友,好多都查出来各种疾病,你说养生到底能预防不?”
我想了会说:“严格来说,一般的养生没啥用,还不如嫁个好老公天天被哄着。”
她愣了一会说:“对哟,上次我老公说,婚姻好的女性很少有妇科病。因为身心时常处于平和的状态。接着我就问他,‘我以后会得妇科病么?’,他居然默然不对。”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再说,
素就是日常,问就是说话,意思是说当你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大家都受益的时候,你想生病都比较难,而要把事情处理得好,沟通是很大一个问题。(即平素所讲问)
那什么叫《灵枢》?
国庆在北京,跟一个朋友聊天,期间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说:“假如你喜欢扶阳,有40年的行医经验,擅长用附子、干姜。当你遇到病人的时候,在你的思维意识中,你会想到用熟地、麦冬等滋阴药材?”
他沉默了一会说:“想不到,我的行医经验将我的思维固化了。”
我立刻答道:“这个就是有灵而无枢。灵就是思维方式,枢就是要学会变通,即是要学会具有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就好比一个病,你能扶阳的方法治好,也能用滋阴的方式治好,也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好,而不是拘泥于一招一法。当然你要是只想治病,不要思想,也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