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对学生说“谢谢”
1. 不想说“谢谢”的老师
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我们总是听到“老师,您辛苦了”、“感恩教师”、“谢谢您,老师”之类的语言。
是的,老师可以教育学生,其实,学生更可以教育老师,只是很多老师不愿承认,更不愿表达而已。一方面,社会强调尊师重道,于是,很少有人说感恩学生,向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这个群体还是知识分子多,免不了有知识分子的毛病:老师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学识、阅历、经历、观念等在学生之上。
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有盛气凌人、趾高气昂之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样一来,他们也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渐行渐远了。很有可能,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生活不太幸福的人。
教师不必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帮助了和改变了学生,教师更应该反思学生是如何帮助自己成长的。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只有学生需要改变,而自己不需要改变的话,这个教师恐怕就不会成长了。这种心态的教师,哪怕是30岁,也俨然暮年了。
陶行知先生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的力量之大。”
“教学相长”这个词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是说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我想这里的“教”与“学”不仅可以指教授与学习这一教育过程,也可以指教师和学生这一对教育主体。
2."傻乐"的班集体
教师应该对学生说“谢谢”,这一感悟来自于我今年带的这个班。我从高二开学开始接他们,一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年和他们在一起。我最大的感悟是:他们,滋养了我。这是一个物化地组合的班级,全班51人,38个男生,13个女生,男多女少。被一群17-18岁的青春高中少男少女们包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他们阳光,青春;他们困惑,苦恼;他们成长、快乐;他们迷茫,挫败。这一群孩子有着所有18岁的人该有的特点。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班,那一定是“傻乐”。这样的一群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心特点:傻乐。或者说,他们没心没肺,没皮没脸。不管被老师骂多少次,骂得有多难听,不管成绩退步多少名,也不管和家长吵架多么严重,只要他们在一起,就一定是傻乐的。
他们的傻乐精神无处不在。老师嘴里的笑话、同学口中的段子、无意中发生的尴尬、阅读文本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笑点、宿舍里别人走路的样子、同学们之间你我皆知的小秘密、熟人之间的互黑、同学们的自嘲、写错的词、读错的字.......等等,都能让他们大笑不止。
班级的女生多数听话腼腆,尤其是一群男生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听到他们此起彼伏的大笑声,似乎每个人的肚子里都藏了无数笑话。那种笑声,极具有感染力,听到的人也会心情好一点。
我时常想啊,他们也18岁的人了,为啥看上去这么幼稚呢,整天傻乐?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正经的班级,什么都能拿来开心,这怎么行?高二刚开始接班的时候,我想打压一下他们的傻乐风气。上课的时候,我摆出了严肃的样子。上课的时候,他们非常热闹,积极发言,勇敢接话,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有时,有些“傻乐”的同学问的“傻”问题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自然犯困的人少了,参与课堂的人多了。虽然课堂效率看上去低一点,但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必然能提高学习效果。所以,长久而言,这样的课堂比沉默的课堂效率更高。
我开始习惯并接纳他们的“傻乐”,后来,我居然喜欢和他们一起“傻乐”,成为他们“傻乐”团队中的一员,和他们开玩笑。考试结束后对答案,有些同学发现自己错得很多,顿时处于低气压状态,就会有“傻乐”人说:“老师,你确定我们对得是同一张试卷吗?”,“看到别人都错那么多,我就放心了。”我也会“傻乐”地回复他们:“同学们,考试已经结束了,不管结果出不出,都已是定局了,现在的关键,不是自己考得好不好,是别人考得差不差。” 本来很不开心的一节课,又变成了开心的一节课。
班会课是我们集体“傻乐”的时候。我班以宿舍为单位主持班会,内容主要以娱乐放松为主。我们班会课的热身环节“听音乐猜歌名”的游戏从1.0版本到2.0,再到3.0被他们多次创新升级,成为了班会活动的经典项目。
3.“傻乐”的智慧
看到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我顿时感觉高考的压力如何放下?从一次一次的快乐中放下,在一次一次的大笑中放下,我们班集体“傻乐”精神中放下。
他们“傻乐”是纯朴的,不参杂质的。这种“傻乐”精神是面对生活的幽默感。幽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可以化解尴尬,可以化解困境,可以改善心情,可以调节氛围。
人,只要还能让自己开心,就不至于穷途末路。我惊讶于他们在重复而单调的高中生活中找到小小乐趣的能力(little joys in life)。
安德鲁▪卡内基在他的自传《我的财富观》中说:“拥有乐观向上的禀赋,比拥有财富更为重要。年轻人应当懂得,这样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心智可以像身体一样,从阴暗的角落移到明媚的阳光里。”
再难的事,再痛的心,再大的压力,都能一笑了之,不愧是一种处世智慧。这是一群18岁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教给我最大的一课。
我以为我教育着他们,他们也教育着我;我以为我陪伴着他们,他们也陪伴着我;我以为我滋养着他们,他们也滋养着我。
正如《巨浪下的小学》里所说,我们以为是自己在照顾他们,其实是孩子在支撑着我们。
傻乐12班,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