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总听老人说:孩子还小,长大就会了。对,没错,有些事情孩子长大是自然就会了,但仅仅只是有些事情而已。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是绝对不可少的。我们要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需求,及时的给予协助和支持。怎么才能引导孩子培养独立性呢?我总结归纳了几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我们作为引导者,我们需要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特别是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其次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把握好度。
人类的成长都会有一个很长的依赖时期,特别是他被长期包办,长期受挫的情况下,可能渐渐丧失孩子在养成独立性的兴趣和信心。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帮孩子解锁各项技能,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没有涉及到危险性,我们都可以让孩子试一试,通过操作才能让 孩子学习,感受,思考。
从一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走路、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呃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更自信。
当我们放手做了就要坚持,老话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你让孩子在某件事上坚持一周以上,那么这件事情也会成为孩子最自然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不仅仅需要付出我们的意识、精力,更重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