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厌学且沉迷手机、脾气还暴躁的问题,听听海勇导师的指导:
厌学本身是情绪问题, 其实手机沉迷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属于情绪问题。
就是他自己本身在自己的某一种情绪里面匮乏了,所以他在这个情绪的坑里就越陷越深。用手机这样一个有形的东西去完成自己这个坑的填充,来填满自己这份情绪,把这份情绪满足之后,来实现这个情感的满足。
然后让自己觉得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存在。所以这个家长提到了孩子的情绪,这个手机产手机的问题和这个脾气暴躁的问题。其实看似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才其实提到的这个点,一是我们这个妈妈呢要关注到这个孩子他的情绪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之前我曾经表达过我说我们要关注孩子,一是心情,二是心境。就是如果说这个孩子他一直用心情在生活,他就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境去感知自己内在的心境。
那么这个心境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关的。就是如果说我们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连接是很紧密的,就是这个安全型依恋关系搭建的很好。那么这个孩子的心境就会稳定,心境稳定了。那么孩子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他的状态就情绪就会相对稳定,他的心情相对也不会那么容易大起大落。他就不容易陷入到某一个点里面,某一个情绪的坑里去。那就不需要用手机来填充这个坑了。所以这个问题归到根儿里之后呢,我觉得家长要关注到的是你跟孩子在心理层面的关系。其次是关注到孩子内在的心理、心境。
而不只是看到了孩子现在的表现行为,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心理的原理,一定有他心理的机制在支撑着,这个行为不是一个纯粹的行为。
当然在小学,孩子喜欢去模仿的时候,他也可能只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模仿。但即使是纯粹的行为模仿里边他也有他的心理机制。所以我说我们要透过孩子手机沉迷,透过脾气暴躁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把这个心理机制搞明白,心理的原理搞明白,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的去解决这个表面的问题。
其实之前我说厌学它是一个情绪问题,跟这个手机沉迷是一样的。厌学它其实也可以在厌学过程当中找到一个支撑。就是我厌学了,所以我有事干,我就是要厌学,那么那背后的机制其实也是跟孩子的情绪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家长要注意去跟孩子之间建立一个更深层的这种关系。
我之前在讲,正面管教里面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什么呢?叫温和而坚定。 就是我们家长要去跟孩子建立一种相对温和而坚定的状态,用我们的温和而坚定去面对孩子。
其实在中国的教育里面讲述的是威严而有慈嗯,就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知道爸爸就是爸爸,妈妈就是妈妈,孩子才是孩子。 要建立一种威严而有慈的亲子关系,然后孩子反过来才能畏惧而生孝。
重要的点就是我们中国的家长要回到我们中国家长的经验系统里边来。而不只是一味的用西方的方式来教育我们中国的孩子,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我觉得不是一味的今天把手机收起来或藏起来,然后把手机给他摔掉,找到很多外围的解决方法。外围的方法就是从完全从行为层面上去找方法,这是不可取的。
比如说这个方法特别多,就是A说A有理,B说B有理,C说C有理,谁说谁有理。就是你如果说从方法的层面上去找的话,是很容易的。但是你没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源上,本源是关系问题。
孩子是生活在这个家庭里,跟着父母一块生活的。最关键的是我们是孩子的直接影响人。当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得看到孩子背后内心的一个需求。只有了解需求,这个问题出在哪儿了,我们才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的叛逆是跟妈妈有关的。因为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影响并决定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所以孩子的叛逆在某种程度是自己和自己之间关系的那份纠缠。
那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网络沉迷,会影响孩子跟学习的厌学学习的关系。所以我说如果孩子产生了手机沉迷,谁来介入会更好?是爸爸来介入会更好。 他产生了厌学,谁来介入会更好,爸爸来介入会更好。如果孩子产生了叛逆,孩子产生了情绪的问题,是需要跟妈妈去修复的。
刚才讲的手机的问题和情绪暴躁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需要首先去调整和修复的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其次,在后期情绪的问题解决完之后,再去解决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关系。孩子和爸爸之间关系得到修复,在手机沉迷这件事情上能够跟爸爸达成一致。这个孩子的这些问题可能就会慢慢的迎刃而解。
但如果说你仅仅是从问题本身没有从它的背后机理和深层去处理,那么这些问题其实很难。
如果说这个家长把这个解决问题的原理搞明白了。就是首先妈妈去跟孩子直面孩子的情绪问题。其次爸爸的介入跟孩子直面手机沉迷。接下来再去寻求具体的方法。
无非两个核心东西,一是情绪,二是回应,就是两个东西。
所以当你跟孩子去谈孩子的脾气暴躁的时候,你的情绪是什么?你要去感知一下你的情绪是什么。然后你再受一下,在面对孩子的脾气暴躁的时候,我的反应。
就是你去反思你自己这两点就行了。因为我说我们家长又不能替孩子直接把我的灵魂植入孩子的灵魂,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得去用这个灵魂去影响他的灵魂。所以我觉得我的情绪是什么?我的反应是什么?
面对孩子的手机,爸爸要考虑了,我在面对孩子手机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我的情绪是什么?其次我的反应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样的反应,而事实上我这个反应有用没用。我过后我觉得采取什么样的反应可能孩子更能接受,对吧?就是我我们去反思这两点,一是情绪,二是是回应。
就是我们把这两点把握得住,我想孩子他会在自己的心理建设上会投入更多的专注,他就不会把矛头太一直指向爸爸,你准备干什么?你总收拾我。他就不会针对妈妈,你怎么老收拾我?
因为你太把自己的这个教育孩子这件事儿的目标完全聚焦在孩子这儿了,孩子就会把目标聚焦在你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