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演讲时应该注意的三个要点

最近较密集地参加了PMLab的两次分享会,并作为演讲嘉宾做了两次公开分享。通过我对其他嘉宾的观察以及对我自己演讲的复盘,总结了三个在公开演讲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把握听众的需求是第一关键。

作为分享嘉宾,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次分享的对象(听众)是谁?
  1. 他们为什么花时间到这里来坐在台下听你说?
  1. 主办方为什么请你来做这次分享?

仔细琢磨这三个问题,才发现把握「听众的需求」是及其重要的事情,重要到跟上学时写作文一样:

不认真读题就会写跑题,写跑题后写得再好也是0分。

由此,你每做一页PPT,每思考一个想讲的要点,你都要琢磨观众能够从这页PPT里得到什么?如果这只是起背景铺垫或者引导,那么演讲时快速跳过;如果这只是自己想要讲,但是不知道观众能够得到什么,那么还不如不讲。

这个过程很磨人,往往自己一下收不住有很多想讲的内容,但考虑到上述问题后又只能忍痛割掉很多内容。

公开分享并不是凑字数,少量而直击需求的内容胜过千言万语的堆砌。

严格把握分享的时长。

一般在公开分享的筹备期,主办方就会和分享嘉宾确定分享的时长。通常,分享时长都是由主办方决定的,因为他们需要协调整个会场流程,而分享嘉宾再大也只是流程的一环。

确定好分享时长后,嘉宾在准备演讲内容时就需要考虑分享时长。同时,需要试着演讲一遍,以测试演讲是否在分享时长内完成。

主办方只给你这么多时间,就算超时了也应该赶紧收手结尾。我曾经看到另一个路演现场,一个颇有资历的创业者在主办方提示时间到之后,还依然滔滔不绝地讲细节,没完没了。

严肃地说,这是不尊重主办方的安排,以及不尊重观众以及后续演讲者的时间;嘻哈地说,您这是赖在台上不走了哈?

公开演讲最终是跟观众互动的过程。

演讲必须要有逻辑,逻辑是紧扣「观众的需求」和「分享的内容」。比如分享PPT的第三页内容,一定是有理由在第三页的(而不是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它可能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过渡,它可能在表达重要的观点,它可能在总结陈词。

演讲的内容,即使演讲者再熟悉,对于听众可能都是全新的。听众脑海中不自觉地进行了三步思考:

  1. Ta讲的是什么内容?(从听力系统的声音开始识别)
  2. Ta讲这个内容是什么意思?(每个观众开始动用自己的思考系统)
  3. Ta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和Ta上一页的PPT有啥联系)

于是,演讲不但要有逻辑,说话的节奏也很重要

重点的部分或者你特殊的观点,一定要讲慢点儿,甚至可以有1s钟的停顿,留给观众的思考;一些简单而大众化的内容,一定要不自觉加快脚步,以免让观众觉得冗长乏味。

总之,公开演讲和分享时,一定不是朗读,一定是根据观众的反应来互动。互动的效果就是由演讲的逻辑,语速,语音语调来控制和实现的。

<end>

-=-=-=-=-=-=-=

菠萝头:天使投资人/创业者/生涯规划师/产品汪/程序猿,以职业生涯转换完成跨界的斜杠青年。喜欢读书,写作,结识有趣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