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而归的途中,因忘记答应老鼋向佛祖问年寿之事,落入河中,经这第八十一难。经卷全部打湿,师徒四人只好在河边石头上晒起经卷。经卷晒干取下时沾破了几页,石头上还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孙悟空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徒们果收拾毕,同陈澄赴庄。这一幕也在老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最后一集有所体现。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西游记》的解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一颗骚动不安的心,穿梭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孙悟空七十二变,《楞严经》说人心善变,有七十二相。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正对应《黄帝八十一难经》“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正是人的气度。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束心,收伏悟空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唐僧(身体)是会被猪八戒(欲望)牵着走,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妖怪(心魔)。孙悟空一路上打死了六个强盗之名,本是六根。火焰山本是悟空为出一口恶气,却伤到自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代表金钱,七只蜘蛛精代表七情六欲,真假美猴王则是两种意志互斗,吃一千个小孩心的鹿精比喻“多心”……所有的妖怪都是一个比喻,全是心魔幻化。而西游这一路,不就是人这一生,不断克服心魔,心身欲性意合一,摒弃一身习气,即见灵山。
而在历经磨难得到的经卷之后,却轻易损坏,这会是多大的遗憾。却由悟空“心”道破“天地本不全,万事皆有缺”,虽有一种大气感,却是跳脱不出世俗的遗憾。
完美与残缺,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每个人心中都有完美和残缺,都不自觉去追逐完美。那么完美究竟存在吗?究竟是何物?残缺又是何物?
神话中,天地确实不全,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天歪地陷。却也是这样的不全,让日月尘星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江大河向东奔流入海,这便是不全吗?这是“神话说”天地“不全”,在我们如今看来,这样的天地有何不全?
佛教观念教人行事思想“不落两边”,“两边”是指两种观点,一为“常见”,生命万物可以永恒存在,二为“断见”,事物是割裂的孤立的消失后不复存在。这两种观念都被认为是错误的,而有时候我们观点稍微一鲜明,就会落入其中一边。是谓“语出成对,不落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而天地全不全这个问题,你回答天地本全,那么有人会告诉你他觉得天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回答天地不全,不全之处谓何不足以成立?这全与不全,皆在人心。天地不因人心而改变,但人眼中的天地之意,却全由人定。天地在时间线上,在历史河中,无一刻不在变化着,何时完美?何时又是残缺?真有全与不全之时?
DAY 18
其实后面还有很多话,只是我已把自己绕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