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对于端午的印象只还剩下,屈原投江,为了纪念他,而有了赛龙舟,包粽子投江。可是,我们当中很多人连传统的包粽子,都不会了。
端午,其实有很多习俗的。
传统之一,赛龙舟。
起源于楚国,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大家为了追赶,划龙舟到洞庭湖,不见踪迹。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传统之二,舞龙
这个习俗大概因为每逢节日,金龙起舞。那舞龙起源于什么呢?
古代,将龙、凤、龟、麟称为“四灵”,龙凤呈祥,是婚姻嫁娶的吉祥物。龙可以兴云布雨,驱邪降福,所以佛山人常常将蟠龙雕刻在石柱上,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过,这些龙都不是用来舞的。 那几时才出现了舞龙呢?是到了明代的秋色赛会。有一年,秋色赛会由栅下铺(今日忠义路、季华东路一带地方)主办,按照出秋色的惯例,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栅下铺住着一户农家,家庭主妇知道要出秋色啦,就想出一个不花钱,又别出心裁的制作秋色的办法:她随手抓一把茭笋壳,扎成一节一节的,每一节用篱竹支撑起来,节与节之间,用禾秆绑好,使各节活动而不松散。在出秋色时,点上一把神香,一支一支插在茭笋壳上,交给一班小孩持竹舞弄。佛山出秋色都在夜晚,这条浑身香火点点的茭笋龙,舞起来格外惹人注目,当时就得到一个“火龙“的美誉。今天人们在祖庙门前看到一个铜雕塑是两个小孩舞茭笋龙,就是当年的写照了。 从此以后,舞龙居然成为佛山传统的民俗,不论出秋色抑或迎神,都离不了舞龙的队伍,制作原料也从茭笋壳变为禾秆、野水仙花、蕉叶梗等。舞龙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清代已经创作出“玩鲤戏水”、“翻江逐浪”、“海里戏珠”、“冲霄飞舞”、“飞跃禹门”、“ 蟠龙缠绕”等多种舞龙的套路,越舞越精神。舞龙的队伍,备有龙珠逗引、鲤鱼灯、日月灯、荷花灯及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提灯助庆,舞者穿着龙麟闪闪的舞龙裤,再配合锣鼓打击和箫管音乐。以假乱真是秋色的特点,所以龙的制作也越来越生动逼真,清代已有金龙、银龙等。佛山的更练馆曾制作木龙参赛。民国时期,佛山扎作业还用竹篾纱绸制作纱龙和布龙船,称为“陆地行舟“。1982年,更有人从狮子采青的动作创作出“舞龙采青“,十分精彩。
传统之三,系五色线
很多非日照本地人,竟然没听说过系五色线,很令人失望。
五彩线也叫五彩生命缕,由白、绿、黑或蓝、红、黄颜色组成。分别代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系五彩线也就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部分。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又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传统之四,点朱砂
这个传统,是陪女儿过第一个在幼儿园的六一儿童节才知道的,园长在门前,给每个幼儿点朱砂,日前,苏州市虎丘路社区组织端午民俗活动,每到端午节,南方地区都将进入梅雨季节,蚊虫出没。端午节给小孩子额头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传统之五,刺五毒
刺五毒,是指农历五月有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有驱除虫害的象征。五月是热天的开端,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因此,须在五月初五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系五色丝、刺五毒、点雄黄就是消灾防毒的几个主要方式。
传统之六,包粽子
这个是端午节标配,耳熟能详,但是粽子内却不尽相同。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但是我们日照的粽子是日照的粽子是用一种槲栎的叶子包制,方言叫做波罗叶,这种波罗不是我们常吃的那种菠萝,它叶子形如蒲扇,A4纸大小,边呈锯齿或波浪状,叶片经脉分明,棕绿色,材质厚,本质材料大体相同,都是普通糯米。其次,是制造方式与形状不同,普通的三角粽子是选用宽且长芦苇叶子,放上米,折成三角形,并用线包扎,略小于拳头,而日照的粽子是首先要把粽叶提前泡好,然后选用一片大个槲叶放在手心,然后放入糯米,摊平,包裹成约20公分长,8公分宽的长方形,一页粽子就制造好了,别以为这样就是制造完毕了,我说的只是一页,而日照的粽子不论“页”论“囷(qun)”,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粽子,还要制作一页与其相同大小的粽子,然后把两页包好的粽子扣在一起,拿秧草(稻草)捆扎其两边,这样一囷完整的粽子才算制造完毕,再次,是口味口感不同,普通的粽子口味清淡,大体保留有糯米的原有香味,芦苇本质不带有味道,日照的粽子口味醇厚,粽子里的糯米通体淡绿,粘而不稠,槲叶的香味经过煮制附着于糯米之上,剥开一页粽子一股浓香喷薄而出,令人回味。日照粽子的煮制时间因为材料与包制方式的不同,比普通粽子时间要长,值得一提的是日照粽子的特殊吃法,有的人喜欢吃热糊的粽子,但更多的则喜欢吃凉粽子,凉粽子口味清爽,与现在吃的糯米糍口感相差无几,凉粽子别有一番风味。这个手艺需要刺传承下去。
传统之七,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