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这四部小说中,《西游记》最为家喻户晓,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最高。中国人最早接触的四大名著往往也就是《西游记》,我们在小时候可以看到电视剧版的《西游记》,简单的五毛特效,有勇有谋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八戒,老实的沙僧和唠叨的唐僧,这些人物伴我们长大,可谓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看来,《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孙悟空惩恶扬善,聪明机智,武艺超群,上天下地无所不能,是每个人心中的超级英雄;猪八戒好吃懒做,爱占便宜,贪财好色,爱拍马屁,总是抱怨,充满负能量;沙僧任劳任怨,甘愿受苦;唐僧则是整个团队的主心骨,起领导作用,在佛祖面前百依百顺,在徒弟面前严苛的这么一个师父,他们都在这个团队中起了不同的作用,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西天取经,最终师徒四人经历磨难后拿到经书,修道成佛。
小时候的我们看西游,只看到了一个师徒四人为了拿到经书成为佛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这么一个故事,但如今细看,觉得这个神魔世界原来也像现实世界般残忍。孙悟空原本是花果山的美猴王,一出生便自带多种技能,可下海夺得定海神针,还能去地府改生死簿,可以说是一个有能力又不怕事的一个人,但他因为惹怒了天帝,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欲求难脱,只好皈依佛门,还被那紧箍咒困住,最后只得被迫和唐僧西天取经。这是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悲剧,原本天性好斗,随心所欲,不畏强权的一个人,但当走上西天取经之路时便收到了束缚,稍有不受管教,不尊教令便会有人来管教,最后自己的倔强也被磨没了,从一个不畏强权的能力者变成了百依百顺的能力者,这难道不和现实一样么?不入凡俗自己也可清闲自在,但凡入了世俗,命运可就不像手中的风筝那样受自己掌控了,世俗就是一张网,束缚着每个人的行为,思想,把每个人的个性都消灭,棱角磨平,只剩平庸。
猪八戒原本是天上掌管八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与唐僧一起西天取经。他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表,我们大多数人不像孙悟空那样有能力,也不会像唐僧那样有背景,我们也许会像猪八戒那样,会贪吃,会贪睡,会好色,会贪财,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影响往往能引起人们共鸣,而他会拍马屁的技能,又是多少人羡慕的呢?沙僧在这个团队中存在感最小,虽然他比猪八戒有能力,也比他能干,但缺少了机灵,只会埋头苦干。唐僧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他能对佛祖、菩萨百依百顺,也能对弟子们树立起威严的形象,不过也因太固执己见而惹来众多麻烦。
吴承恩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来讽刺现实世界的丑恶,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小说中神的阶级地位,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天兵天将其实都与现实中皇帝到平民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阎罗王在我们看来本应是一个执法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但在小说中他见风使舵,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可以帮助和他交情好的人涂改生死簿,这是对"庄严神圣"地府的批判,也是对现实官府行贿贪脏,徇私枉法的讽刺。
我们存在于这个残忍的现实中,每个人都受着社会这张大网的约束,无法逃避只能接受。我们像师徒四人一样在这个社会中各司其职,也许我们不像孙悟空那样有能力,也不像唐僧那样有领导能力,但在如今这个社会中,需要着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你能让自己处在一个优秀的平台或环境当中,你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东西,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这个网并不可怕,既然没办法逃避,就好好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