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诗人王安石笔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是陆游笔下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年,是高适笔下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年,是一种记忆。记忆中的小时候,年是吃到各种糖果的快乐,是鞭炮声响起的兴奋,是拿到压岁钱的惊喜……年是快乐的回忆,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更不懂得烦恼是什么。长大后,年的味道发生了一点变化,虽然尝到美食依然开心,看到烟花依然快乐,但快乐值似乎在降低,持续的时间在缩短。我想,变化的不是年本身,而是人的心境。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时间的焦虑,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但无论何时,回忆童年时期过年的场景,都是充满着开心和快乐,快乐的波浪是那样翻滚着,翻滚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或许每个人都在内心期盼着明天会更好。
年,是一种文化。中国人的年节从吃一口香喷喷热乎乎的腊八粥时,就微微地听到了年的脚步声,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年,往往蕴含着一种积极美好的意味,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言语行为,都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精神。鞭炮、福字、年画、拜年、压岁钱、吃年夜饭等都是年节专有的物事,家家户户都会不时传来欢笑声,这笑声中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旧的一年的终点,新的一年的开始,面对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怀着美好愿望,祈盼新的一年万事顺意,国泰民安。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也是民族亲和力的自我加强。
年,是一种传承。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春节逛庙会,烘托了一种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氛围,亲朋好友、邻里间相互拜年,彼此道一声新年快乐,传递美好祝福。然而,这样的场景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传承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让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了全国,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未知,无数的白衣天使,不顾个人性命安危,主动请缨,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很多病人被医治好,但也有不幸去世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令人深深痛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了很大成果,钟南山院士在表彰大会上也曾提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同奋斗下,我国仅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赢得了全国上下及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如今,2021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而新冠病毒仍在蔓延,国家号召各地区各部门就地过年,线上拜年,这是一种积极的防护举措。也看到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家就地过年。虽然各种线下的娱乐活动被取消,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创新无处不在,被取消的年会可以在线上举办,不能在影院观影,也可以在各种线上媒体观看……热闹依然在,只是换了一种场景,年味依然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过去的防疫成果来之不易,如今,病毒仍在蔓延,各地出现零星病例,临近过年,作为普通民众,虽然做不了惊天伟业的大事,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不给国家添乱,也是每个人应该做出的一点点努力。“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相信新的一年大家又多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希望人类早日战胜病毒。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童年已不再,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每个人还是可以葆有一颗赏花的心情,活在当下,用心生活。“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今天,抓紧时间赶路很重要,但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更重要,新的一年,认真生活,努力付出,期待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