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故事
菊米老师
要说写《名字里的故事》,我也会发愁。因为,这名字看上去不太有文化,好像还有点儿……俗气。你看“萍萍理发店”、“萍萍烟酒”,“萍萍百货店”,甚至在家乡的镇上还有一家“张萍土猪肉店”,真够……土的。
“我的名字是谁取的呀?”问长辈,长辈说还是请当时村里的一位女知青给取名。上学后爸妈叮嘱我:“平时叫两个字,本子上写一个就够了。”一直到中考前夕,爸妈忽然告诉我,试卷上必须写两个“萍”,因为户口本上是那样。好吧,它们就一字不漏地成了我的符号。小时候对这个名字耿耿于怀还有一点:为什么人家兄弟姐妹名儿里都有一个字相同,我们兄妹俩却各管各?
不过,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不用那么在意。而且,我渐渐挖掘出这个符号的优点——自己的名字虽然普通不过,但听起来很有亲和力。因为是叠字,叠字本身就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嘛。朋友们都喜欢去掉我的姓直呼名儿,比我小得多的同事就唤我“萍萍老师”,那也是很亲切的。
随着网络的发达,我终于也有了给自己取名的权利。“野菊米”,简称“菊米”,是我沿用至今的网名。这名字源于我从小到大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的偏爱。野菊虽然没有玫瑰的绚丽,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但它顽强地生活在山区贫瘠的土地上,在清寒的深秋开出金黄的小花。它们不属于任何人,你尽可以摘一把拿回家插在茶杯里、花瓶里,绝不用偷偷摸摸。摘一朵菊米,放鼻尖闻一闻,一股浓烈的药香呢!
原来,再普通的名字也有它独一无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