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博士,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这个机构的缘由是,基于科学研究表明,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性格塑造及学习能力差异。
本书是她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作者在第一章《缘分:儿童人工耳蜗医生眼中的大脑发育》中,详细交代了写作本书的缘由。作为一名负责儿童耳蜗植入的外科医生,很清楚双耳失聪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生将难有作为。但遗憾的是,那些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即便获得了与常人无异的听觉功能,也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作者以扎克与米歇尔两位患者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两个都植入了人工耳蜗的孩子,听力也都达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扎克很快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而米歇尔却困难重重。结合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作者提出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孩子三岁前接触词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最终的学业表现。尽管人工耳蜗的确可以赋予孩子们听力,但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即使安装了也是徒劳。
作者希望,每个家庭不论经济地位如何,他们的孩子的潜能,都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这是作者撰写本书的初衷,更是我们阅读本书的意义——我们拥有身体健康的孩子,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或许真能印证我们的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换言之,人生的起跑线,是从爸爸妈妈的语言教育开始的。
1、
认知社会学家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对来自各个阶层的42组家庭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婴幼儿和儿童一周内醒着的那110个小时到底做了些什么?二是做的这些事对孩子们最终的学业有多大的影响?经过三年的追踪研究,哈特与里斯利最终得出了研究结论——婴幼儿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他们得出的研究报告如下图所示:
图片引自《父母的语言一书》
从上图的研究报告,表面上看,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对早期语言环境的影响差距巨大。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最终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也即是,父母对孩子说多少话,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的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系。换句话说,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父母能够给孩子营造足够好的语言环境,也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哈特和里斯利在理论上预测到儿童早期语言能力对孩子入学后学习能力的影响。他们时隔六年后再次对孩子们进行回访,发现孩目前的词汇量、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就是他们此前预测的那样。
不过,仍需强调的是,早期的语言环境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是否与数量、质量有关?那些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语言是否更积极、更具有鼓励性。
所谓3000万词汇,并不是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重复的话语。而语言的质量更为关键,除了词汇的数量之外,词汇的功能也获得了肯定。其中最关键的差距是肯定语语禁忌语的使用。如:
肯定语:你真棒、你是对的、你这么做体现了你深入的思考。
禁忌语:你太差劲了、你错了、你肯定不行、你永远成不了事。
归根结底,一切都取决于大脑被词汇滋养的情况如何。
2、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四岁前。这期间,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几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刚出生的婴儿,一般通过简单粗暴的哭闹来传达他的情绪。饿了会哭,渴了会哭,拉屎拉尿会哭,所有不舒服都会哭。发育中的大脑对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因素都有着高强度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一个充满了持续高强度压力的“有毒的”环境,会让宝宝产生内在紧张感,如果压力感持续攀升,最终压力会使大脑构造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孩子长期的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对宝宝无微不至地照顾,其中亦包括语言环境。如“妈妈爱你哦”“爸爸的小心肝”这样的话语片段,加上其他咿咿呀呀的细语,在这样理想温和平静的家庭氛围中,大脑将发育得非常完美。
马萨诸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在网络视频上完成了一个让人难忘的“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这是个关于宝宝社交需求的例子,让人感触颇深。
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她的宝宝扣在了一个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宝宝一起嬉戏。然后妈妈突然背对孩子,当她再次转过来时,面部一下子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
宝宝满脸茫然地盯着她,紧接着宝宝的面容如阳光般灿烂,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回应。当宝宝意识到这纯属徒劳时,便耷拉着小脑袋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幕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接着,我们看到妈妈开始焦虑,束手无策。最后,她苍白的面部又恢复到了之前慈爱温柔的妈妈的模样,宝宝也马上就又高兴起来了。
如果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
它将直接影响宝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样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逆的。
3、
语言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尤其是父母的语言在促进大脑智力优化和稳定性发育方面。虽然遗传学的作用不容低估,但科学表明,小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另一重思考。我们所有人生来就具备某些优势,也存在某些弱势。即使是最好的语言环境也无法消除这些弱点,科学告诉我们的是,要发挥出我们的潜力,取决于我们出生后三年内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经历。
某种程度上说,后期孩子在学业上的所有表现,其实就是父母在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的检验。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有女孩子说:“我讨厌数学。”男孩子说:“我天生就不是学语文的料。”这时候,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们,早期是否也存在于类似的偏见。当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是否不自觉的认为女孩子生来适合辩论、语言艺术和写作相关,而男孩子就天然地与逻辑学、数学、等理工科挂上钩。
这些性别差异的潜意识,对最终的数学成就具有刺激作用的早期数学谈话习惯性地绕过了女孩子。虽然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证实这一结果,但在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和中上层阶级母亲的研究中,两岁以下的女儿所接受的数学谈话是儿子的一半。这是典型的早期语言环境中的谈话类型,那就是性别定型。这可能是把一个女孩子从她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中剔除,阻止她在那些可能因她加入而获益的理科、技术、工科和数学等领域内发挥特长。
这可能从生命的第一阶段就开始存在了。除了性别定型之外,正如此前说的那样,对孩子讲禁忌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一样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学习造成障碍。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说两句诸如“你真棒”“你最聪明”就会让孩子变得能量慢慢无所不能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有些赞美孩子的方式既会产生反作用,也违反常理。
几年以后,你可能会发现,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时,他就会放弃,原因是他不够聪明,因为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只有他才是厉害的那个人,他习惯了“聪明”的人设。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研究还发现,孩子的阅读认知能力、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意志力、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这才是我们老祖宗所谓“3岁定终身”的核心所在。
4、
前面说了许多实验研究、理论支撑等底层逻辑,这才是《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即如何构建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呢?
此问题的探究成果同时也是“3000万词汇倡议”团队的核心战略,即3T原则:
第一个T:共情关注(Tune in):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
也即是建立同理心,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比如,当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如果你非要拉他来听你讲故事,那么这就是不符合共情关注原则的。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仔细地先关注孩子的兴趣,再接着加入他。
值得注意的是,数码设备是“共情关注”原则的克星。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很容易使人上瘾,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大脑发育得关注力才会产生。
本质上“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观察、理解、行动。
第二个T:充分交流(Talk more):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假设人的大脑是一个存钱罐。如果你只满足于往里面塞硬币,即便把它塞满了,你还是付不起大学学费,更别提去医学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
交流时有几个原则:多讲述、平行谈话、少用代词、脱离语境的语言。、
第三个T:轮流谈话(talk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这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真正的“交流”,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
现实中很多家长总喜欢抢孩子话,总想替孩子把话说完,性子急,等不得。其实这些都是交流中的大忌。
其实,孩子的语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比如我四岁的儿子,看到我其中一颗牙齿有一些歪斜。他说:爸爸,你这颗牙齿不听话,脱离队伍了,它走散了!
你瞧,这话说得多好!
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分享阅读、跟宝宝阅读、培养文字意识、讲故事以及在数学中实践3T原则。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罗玲在推荐语中所说:“当家长把孩子早期教育寄希望于各种结构时,他们很容易忽略了自身的作用。这本书里,作者系统地呈现了她30年的研究成果: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其等孩子上学后逼他有好成绩,不如我们家长早些学习,从现在做起。”
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新时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