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可能成不了咨询师,但是你起码可以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
今天看的是大前研一先生的《思考的技术》,关于大前先生的生平,就不必介绍了,了解一下管理的人,大前研一都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那么关于这本书,我一开始以为是很清晰的,像《思考的艺术》一样,是论文式的讲述方式。
结果发现,是一本讲述怎样培养咨询顾问式思维的书。
大前先生认为思考力,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且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的的能力,也就是产生洞见的能力。
大前先生认为日本很多企业家和经营者,是缺乏这种能力的。所以才需要拜托到咨询顾问。
那么怎么培养这样的能力呢?
虽然这本书,按照大前先生的原文,他是想写给企业家们看的。
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自媒体当道么?个人品牌盛行么?那么这本书其实看看还是很有好处的。
先说大前先生做咨询顾问的流程。
首先他会了解到客户最想改变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他会开始收集信息,一定是在现场收集和调查得到第一手的信息。这个问题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里也提到,就是经营者一定要去到现场,才能观察到真实的世界,然后想出解决办法。那么对于个人,就是如果你想去做什么,首先要先去做,凭想是什么结果都得不到的。
然后分析收集来的信息,分析并提出假设。
针对假设进行验证。收集试验结果,依据结果对照假设,如果不符合,则分析收集回来的数据,修改假设,再继续试验验证。
最后导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案及实施步骤。
了解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导出结果
这个逻辑这么看,就异常的清晰。所以他说自己因为在经历了大量的科学逻辑训练以后,发现来做企业咨询和做科学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且他就真的做的非常的好。
但是这是企业咨询顾问的流程,而且是麦肯锡这样牛叉的咨询公司所使用的方式。
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还是有的,第一,我们首先要树立结果为导向并且要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我们要尽量的实践这样的流程,或许我们收集不到这么齐全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基于一些信息,进行一些假设,进行一点验证。比如我收集到鸡汤类标题阅读数据比较高,那么我假设鸡汤类数据会提升阅读量,那么我今天起一个非常鸡汤的名字,验证阅读量是否会提升。
虽然我没有收集到完整的鸡汤类数据的信息,但是我依旧可以提出假设,并且执行并验证结果。
但是大前先生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咨询顾问,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知名,他也需要训练,麦肯锡也不会随便给新顾问很多的项目试手。那么在成名前他是怎么训练自己获得思考力的呢?
他提了两个个非常有趣的玩法
叫做给自己28分钟,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为他那时候刚到麦肯锡上班,回家的地铁需要坐28分钟,他就想着在路上看到一个什么广告,或者什么企业,就思考如果是他来做这个广告,或者解决这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怎么分析处理,怎么做验证。他说到后来,他遇到一个企业的问题,基本三分钟,就可以给出这样一套的进行方法。这个办法很巧合的,马亲王也用过,在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就各种开脑洞,很多小说的创意就是这样出来的,马亲王称这叫:脑熟。不过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东京和北京的下班地铁,应该都特别挤。
这个问题,我记得萧秋水教主衍生了一下,做了一个每日一问,成为知识IP训练营的一个保留节目,有时候回答节选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上面那个玩法,还是偏咨询顾问的思维模式了,很多人其实没必要练成这个地步,大前先生给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式:思考如果你高两级,你会怎么考虑公司的问题?这个方法,其实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是可以用得到的,这样公司的很多决策你就能理解了,而你自己做事的时候,如果带着这样的疑问,必然会考虑的更加的周全。
其实这两个玩法的核心思路,都是习惯发现问题,再用咨询顾问的套路,去解决问题,当你习惯了这样去寻找问题的时候,那么未来也可以看清,在书中,有一篇就叫做:解读五年后的商机。
最后,再说说我总结的大前先生的思考力心法。
主要是两点:保持好奇和保持疑问。
前者是要有了解世界的心思,拥有去追究的问题的活力。
后者是要在得到一个通常的答案后,还有有持续追问和思考的态度。
不过觉得最振奋人的是书的副标题: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
当然,大前先生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讲了这些,还有很多的关于日本大型企业的分析以及对于新闻披露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购买原书回来阅读,不过因为并不是我们特别了解的企业,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