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成都的医生火了。微博认证为“泌尿外科执业医师”的微博大V“成都下水道”(以下简称:任医生)在网上晒出了新买的一万多元的羽绒服,惹来非议。�
之后,面对记者访问,任医生更是爆出自己年薪百万,有三套房,并准备购置第四套房子。一时间,医生炫富话题成为微博话题,对医生收入和炫富的争论甚嚣尘上。
被“限定”的医生
2503年,一个婴儿养育室里。护士们在地板上摆了一堆图书和鲜花,然后把一群长得一摸一样的、8个月大的婴儿放到了地板上。婴儿们看到图书和鲜花,飞快地爬过去,拿起来玩耍。这时候,长官一声令下,护士长启动电路装置,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响起,地板被通上了电,触电的婴儿们在痛苦中痉挛并尖叫不已。过了一会儿,护士长关上了电闸。“这样的试验大约重复200次左右,”长官微笑着对参观者说:“这些孩子们就会对图书和花朵形成本能的憎恨,他们的条件反射就这样被限定了。”
“限定”一词大概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最有代表性的词汇之一。在赫胥黎的笔下,所有人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从孩童时期就被限定了,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成长,突破“限定”的人都将被处理掉。
这些情节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就被“限定”为工作多、收入低的群体:医生就该每天坐班数十个小时,然后领低于同龄人的工资,还需要每天微笑面对每一个患者,保持一颗甘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所以,当成都出了个“炫富”的任医生,群情就激愤了:一个医生凭什么穿一万多块钱的羽绒服?凭什么一年买衣服就20几万、坐拥4套房产?凭什么年收入能超过百万?
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么“限定”医生?
医生的“穷”,一方面,医生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行业,不少刚进入医疗体系的年轻医生收入相较于多年寒窗苦读确实有些微薄,这些随着经验和技能的增进,收入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长篇累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民众的认知。
我们看下美国的情况。在大洋彼岸,医生收入却是高的吓人:即使是收入最少的儿科和家庭医生,平均年薪也有18.9万美金以上,超过美国中产阶级标准(10万美金/年)一倍。美国医生收入之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医生的“按件收费”:每看一个病人就收一份诊金,诊金在30~300美元不等。
美国医生的高收入说明了医生这个行业完全不该是个贫穷的行业。
那么,抛开医疗体制这些因素,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该怎么提高收入,改变被“限定”的刻板印象?
突破“限定”:来自共享经济的新思路
一个私家车司机,可以凭借自己有车优势上下班时刻通过打车平台接单载客;一个有闲置房屋的有房一族就可以通过民宿平台短租给来这个城市旅行的观光客;一个能做出一手好菜的阿姨就可以通过私厨平台售卖自己的美食。再比如,乐器技能、生活技能、办公场地等都在加入共享的行列。
技能和资源正在成为新式“商品”:这种商品带有共用属性,可以便捷的分享和受用给更多人。那么,一个经过5~8年甚至更长医学教育的医生,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凭什么就不能利用闲暇时间、分享自己的技能?
事实上, 政策正在倾斜。2009年,卫生部就公布了医生多点执业的意见,支持医生在备案后开展多点执业工作。这项政策为医生多点执业开辟了道路,多点执业上升为国家政策。
“炫富”的任医生,正是较早开展多点执业的医生之一。任医生很大一笔收入来自多点执业:“我当医生的年收入二十多万,其他各种讲课、多点执业,跟我在医院收入差不多。我还投资了朋友一家公司,杂七杂八加起来年收入超过百万。”
总之,有这样的合理和合法的收入渠道赚钱,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