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非常偶然地点进去,然后被阿太的故事吸引,然后慢慢就看完了。这本书不长,我用不到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之后看到书评,很有意思,评价还蛮两极分化的。对我而言,这本书还是挺喜欢的,那就浅浅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这本书是自传体小说,作者出生于闽南小镇。因为太多故事发生的时候还尚未改革开放,小镇大多数时候显得愚昧而封闭,混杂着对很多人而言有些无法理解的闽南文化。这本书写了很多人,有父母、玩伴、同学、陌生人,有些故事我认为荒诞,有些故事我觉得愤怒,但所有的故事我都觉得真实。
我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本书是“为了哭而哭”“感觉只有对父母的狭隘猜测而没有爱”,我的感觉倒是有些不一样。我不知道前面评价者的出生环境,但是我作为一个不是天生出生于大城市的小城姑娘,对于这里面的很多感情多少有些体会。
关于“愚昧”的土地情结
在原文中,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对于盖房子有着极度执念的人,执着到有些病态。而好巧不巧,我居然可以理解她。
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由于我父母的努力,我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在我的小城里过的还算愉快。而更加幸运的是,我所出生的时代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而我所在的地方已经几乎找不到过去的封建与愚昧了。可是,既然是“几乎”就代表我还是见到过那些本该消失的“愚昧”。
我的外公外婆家是在一个县城乡下的小村庄里,在我看来和作者笔下的小渔村有某种地方的相像。在那里,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似乎对土地与盖房子有着特殊的执念。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认为荒废田地是不对的,认为一辈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将祖屋翻新,盖起高楼。他们宁愿一辈子守着一个在我看来既危险(外婆家外面就是一条没有红绿灯的公路)又不方便的“家”,也不肯搬到城里或者其他城市和子女们住在一起。
如果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绝对不认同这种做法的。我喜好繁华,耐不住寂寞,所向往的一直是大城市的光鲜亮丽。可是站在外公外婆的角度,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是一辈子的农民,从小就被告知土地是一辈子的依靠,也从小到老都围着这些土地转悠讨生活。土地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土地是他们的另一个父母。我不知道外公外婆是从多大开始种地的,但是我听我母亲说过,她是很小就会帮忙务农,甚至为了不耽误插秧要提早做完作业,就连我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回去的时候都要帮忙“晒谷子”“收谷子”。
如果说早年间他们是为了生计而耕耘土地的农民,那么到了晚年,到了他们本可以不用再辛苦的年龄后,他们是伺候土地的“庄稼人”。这几乎成了他们的骄傲。即使我一辈子都不会感同身受,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那一辈子的老人,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执念与信仰。荒诞对吧?但是真实。
关于对父母的感情
有人说这本书里作者对父母的感情充满狭隘的猜测,没有爱意,或者说假仁假义。我倒是赞同一半。我不觉得我们对父母的爱能够足够纯粹,我甚至不相信世界是有足够纯粹的爱,但是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真诚的。
非常遗憾,我生活的小城,在某一方面还是残存着“封建余孽”——重男轻女。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但庆幸的是,我的父母不是。可是我有一些同学没有我这样的父母。
作为女孩子,她们被告知“大学你最好不要离家太远,反正以后还要回来工作成家”,甚至有的姑娘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学校的全奖才有机会上高中的。作为男孩子,他们被告知“不要选离家太远的地方读书,最后一定要回到家里来成家传代”“之后工作不在家里,简直就是不孝顺父母”,甚至有的父母固执地要求他们早早结婚生子,好让他们抱上孙子。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梦想”,是不是也对大城市的生活心驰神往过,甚至在听到这样的要求后会不会对父母有一丝丝抱怨。但是我在和他们或是别人的聊天中听到这样的事情后,我会想,他们中那么多人都顺从了,除了对父母真挚的爱,真的不曾有别的想法吗?
前面说过我很幸运,我的父母使我衣食无忧,但也就是这样了,并不是多么富裕的家庭。然而我因为各种原因,对于“外面的世界”,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有着一种无法忽视的渴望。而再一次让我觉得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理解并且支持我想要远行的心,我的父亲甚至不止一次地说以后一定要搬到我的城市来陪我。可是我还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因为“出国计划”和父母爆发矛盾,也因为父母受本身能力问题不能给身在北京的我提供足够的帮助而略微失落。
尽管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很幸运”,但是在在北京上学的这两年里,也实在有些时候会对父母稍有抱怨。我知道这样很不要脸,我自己也很厌恶这样的自己,可是在你压力巨大、心情低落的时候,这样阴暗、恶心的情绪就不受控制地浮现。这不代表我不爱我的父母,我甚至愿意为了他们而活,但是我必须要承认,这份爱真的不够纯粹,但是真诚而又真实。
关于功利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时候我觉得作者是个很功利的人,而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这一点。或许很多人会很讨厌“功利”这个词吧,可是我喜欢。或者说,我就是个功利的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本质的一句话了。人的天性趋利避害,所以我不认为“功利”是个贬义词,我甚至认为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功利的,只是大家每个人所图的“利”不同而已。
作者出生于小渔村,当他由于父亲中风而被迫成为“一家之主”的时候,他也就背上了无形的重担。而他上了大学之后,为了生计,为了今后的生活,他四处兼职实习,把自己的每一步都安排妥帖,考量每一次选择的价值,以便于最后可以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目标。这么做很功利,但是又多么真实。我也是一样。
我是个爱钱爱享受的人,让我铆足了劲花,可能瞬间花出数十万。所以在我知道我的属性的时候,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做来钱快的工作。我听说金融不错,于是打定主意,就它了。所以学理科,所以上财经类院校学金融,所以要实习要考证要出国。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有着让我满意的薪资的工作,我严密地规划着现在的每一步。而当我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我会焦虑,同时因为我自己的“逼迫”,我的压力很大,也很痛苦。事实上我真的不是一个多么爱学习,多么爱金融的人,比起研究k线,我更愿意出去看看故宫新办的珍宝展。可惜我是一个多么“功利”的人,我需要这么做,也只能这么做。
终于,我和书中的作者一样,被庞大的压力压垮。在经历一场让我几乎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崩溃之后,在我经历了人生中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之后,我终于敢告诉我自己,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于是我开始让生活慢下来,让自己去做一些“一时兴起”、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于是重新开始读闲书,写文字,出门漫无目的地晃荡。渐渐地开始明白,我喜欢这样的生活。
在最后看起来我好像是脱离了“功利”的“苦海”,但其实不是的。我的小伙伴和我说过一句话:“现在功利地活着,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不再功利。”我赞同过,可是现在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就如同我现在写东西还是希望可以有人喜欢,“功利”这个属性不会随着你认清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消失,反倒是它会帮助你认清自己。做一个“功利”的人是很累的,为了追逐它,我们要严丝合缝地算计,不仅费脑而且累心。所以如果我们追求的这个“利”不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你迟早会累,然后心底的渴望渐渐浮现,让你慢慢了解真正的自己。
所以在我看来,“功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正确地去“功利”。听起来荒谬,但是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