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从《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的核心章节开始,介绍每一节的主旨和思路
第五章 道德地形学
我们讲自我,有一种内在感,与之相对的是外在。产生了内在外在之分,内在是属于我的。外在是世界。这样一种心理方式是西方传统的,但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有起源,所以也必将有终结的。内在外在这样的场所差别是很多文明都有的,但是现代西方这样的思维是特殊的。古代人和我们都有“我感”,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古代人,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将一个我,我之前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可是古人没有。自我感是和道德感相关的。
第六章 柏拉图的自制
第一节
本节主要讲的是柏拉图道德论所确立的崇尚统一、一致的情形。柏拉图所开始的理性主义精神,确立了统一、一致、秩序的作为善的地位。被理性统治就是善的,被欲望统治就是恶的。因为理性是秩序,欲望是混乱。我们现在知道无论是被理性统治还是被欲望统治都是被一套秩序统治,在这个秩序下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更好。可是被欲望统治,被激情统治对这个秩序本身是无知的。看是理性的统治就是秩序本身的统治,对理性的爱就是对秩序本身的爱。理性是一种平和,是反思,是冷静,是泰然自若,相反激情和欲望就是焦虑、活力等等。对理性的崇尚对秩序的崇尚、宁静愉悦的追求,平静的带有理性的光明的追求成为了西方思想的主导。从而产生了理性的霸权地位。与理性道德论相对的其他道德论都被排斥或者说吞食了。如武士道德论, 崇尚勇气,荣誉,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理性不能用外在内在来区分,它是非感官的,是精神的,是较难把捉和体会到的。这种思维、理性的主导地位对我们的对主体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柏拉图之前,人是各个部分共同统治的,就像在荷马史诗里面人一会被肺部的精神统治,一会被心房的激情统治。可是到了柏拉图,镇定成为了最好的,一个单一的区间,有了高下之分。而且正如泰勒在前面提到的强势评价对于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人们总是将最好的认同到自己,或者将自己认同为最好的。不好的东西是要被自己排出去。即使认同也不是永恒的认同。认同的总是在自己心灵内部好的那一个。
第二节
这节主要讲的是柏拉图的对立观念和内在外在对立观念之间的关系。
主旨是柏拉图的对立观念是内外对立的前提,但是内外对立并不是柏拉图对立。前提在第一节说到,本节主要是说内外对立不适用柏拉图对立。回到柏拉图说法本身,柏拉图的对立是灵魂与肉体的对立,秩序与混乱的对立,愉悦和狂热的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理智和激情的对立。智慧和勇气的对立。人们以内外对立来理解柏拉图对立是有原因的。柏拉图灵魂的善是宁静的,是灵魂的,但是武士的成功、荣誉是外在的,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对立有共同点。但是柏拉图对理性、秩序的追求,诉诸的是整体的秩序。在洞穴比喻中很突出,见到的是真理之光,是理念王国,是真理之乡,这些东西不是内在的,或者说和内在是没有关系的。
可是为什么柏拉图的对立能够成为内外在的前提呢?那是因为理性霸权的地位。理性霸权的地位又是因为理性的自身肯定获得的。
第三节
本节的主旨就是说明柏拉图给我们带来的崇尚秩序的影响,至少在希腊世界。柏拉图的自制理论引起的对秩序的偏爱,我们是很能理解的。但是不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这种秩序是宇宙秩序。这样的区别是我们对秩序的来源与他不同,柏拉图认为这种秩序是被我们发现的,所谓自制只不过是灵魂的转向,让理性来支配自己。但是对我们来说,自制的理性是我们制造的。这种倾向来自于笛卡尔。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这种宇宙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并有诸多理由证明柏拉图的错误。它认为世界是永久变化的,生活总是非常特殊的。而想要获得善、好的生活在于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说不清楚,就是因为他认可的世界不是透明无疑的,而是有不可知的。但是他依然崇尚秩序,只不过是人自身的秩序,欲望、理性各得其所,并且理性处于最高位。理性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斯多葛学派排斥了沉思的价值,沉思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都有最高的优先地位。但是即使排除了沉思的地位,还是坚持人是理性的人,实践理性才能获得幸福。所以斯多葛学派认为物理学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伊壁鸠鲁也在柏拉图的理性束缚下。它否认了宇宙秩序,崇尚快乐,可是他的快乐是和谐的快乐,是有秩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