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越是能不被孩子长大带来的远离和被抛弃感带来的焦虑困扰,她的人格就越完善和成熟,从而也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很多问题上都让他们充分自主、毫不过问是不现实的。
是的,我们所说的是不要过度的控制和监督孩子,给他们以适度的自主空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获得自主感。
那么没有给以间隙的后果呢?就是在家长过分的监督控制下。
一个孩子,只要是和父母,特别是妈妈的距离过近,往往就会导致孩子成长的不够充分。
这样的孩子,一种情况是胆小懦弱,凡事没主意,依赖性很强,事事处处都温顺听话,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想法,长大以后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方面都会出现问题。
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孩子很有想法,凡事喜欢自主独立,叛逆的个性比较突出。
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常常摩擦不断。一个要管一个不让管,到了青春期问题更加严重,发展到后来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焦虑、强迫……乃至各种人格障碍。
一个人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是他的人格不断发展、定型的主要阶段,为一生相对稳定的人格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这个阶段如果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和调整,成年后的人格缺陷是不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要想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就要向孩子提供“母婴间隙”,也就是在亲子之间留出足够的人际距离。
越是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越是建立在足够、适度的人际距离基础上。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能够保持清晰的人际边界,尊重各自的想法,不随意横加干涉。
那些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往往看起来很亲密,但其实是彼此不分界限的融合。
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
家里卷入问题的人越多,一个关于孩子的任何小问题都能演变成一团乱麻。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很多家庭矛盾由此而生。
那为什么有很多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呢?
在过度控制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不信任。
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做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的选择和安排。
心理学相信,在没有来自外界的过度干扰之下,人人都具有主动寻求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动机,并无例外。
如果做父母的对这一点有怀疑的话,就不可避免的用各种各样的控制来对待孩子。
归根结底,是父母不能信任自己。
这样的父母本身就容易焦虑,又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再通过严格的控制孩子来减轻自己的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从潜意识的层面上说,很多家长自己并不希望孩子成长的太快,太早就独立。
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是终将发生的事情,并且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
形式上,从走路、吃饭、如厕这样的细节,发展到结婚生子、离开原生家庭而已。
这样的妈妈,需要慢慢的学着去成长,懂得如何真正爱孩子。
毕竟,母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以分离而非占有为目的的爱。
这也是母爱之所以最伟大、最无私的原因。
妈妈,请松开你的双手,放下焦虑的心,真诚的祝福孩子、陪伴在ta身边,一起经历和感受成长路上的风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