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优游”国学分享群 本周反馈文字版集锦 2019年7月1日~7月6日”


作者:子幕


目录:

*  本周主播分享

*  听众语音反馈

*  听众文字反馈

*  家长育儿分享及群里互动

*  学习参考资料链接

主播分享时间表:

百合:诗词赏析  隔周周二发布

齐天大圣:三国演义 隔周周二发布

棠棠:诗词赏析 隔周周三发布

本周主播音频:

百合:7-2 “我们身边的古典诗词”主题分享

“古典诗词的美”主题分享

“古典诗词的美”主题分享参考反馈题目

本周主播简书集锦


宁静致远



百合分享文字版见下↓

语音反馈集锦

听众反馈时间、内容明细单:

吴与同 主播    见上↑

杜伊祺 主播 7-7 棠棠和妈妈对《青门引》的本月反馈的集中回应

齐天大圣 主播 7-7 齐天大圣和妈妈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北北 7-7 北北和爸爸妈妈反馈百合《古典诗词的美》

陈沁芸 7-7 陈沁芸姐弟和妈妈对《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大君 7-7 大君和妈妈关于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贺子慕 7-7 子慕和妈妈对百合《古诗词的美》的反馈

季家泽 7-7 家泽和妈妈对百合《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刘轩辰7-7 刘轩辰和妈妈反馈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

蜜尔 7-5 蜜尔一家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涂翀 7-6 涂翀和爸爸对百合主播的《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武宣辰 7-7 武宣辰对百合主播的《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宣辰妈妈:7-7 文字反馈见下↓

小卯 7-7 小卯对百合主播的《古典诗词的美》进行反馈

呦呦 7-5 呦呦和妈妈反馈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

于涵菲 7-6 于涵菲和妈妈对百合主播的《诗词分享》的反馈

曾美龄 7-7 美龄和妈妈反馈百合之《古典诗词的美》

安宸 7-7 安宸和妈妈关于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李梦荷 7-7 李梦荷和妈妈反馈百合主播《古诗词之美》

思涵若涵 7-7 若涵和妈妈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7-7 思涵和爸爸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Amy 7-7 Amy和爸爸妈妈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沈豆豆 7-7 沈豆豆和妈妈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丁老师 7-7 丁老师對百合《古典詩詞的美》的反饋:关于《声律启蒙》

齐天大圣妈妈 7-7 齐天大圣和妈妈对百合主播《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

棠棠妈妈 棠棠和妈妈对《青门引》的本月反馈的集中回应见上↑

百合爸爸 7-7 吴与同爸爸反馈百合分享《古典诗词的美》

文字反馈集锦

@本周执勤-Amy妈妈 本周反馈:宣辰妈妈对百合主播的《古典诗词的美》的反馈,回答百合提出的反馈题目其一,《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的区别?何为对仗?为什么要对仗?《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所以首先他们面对的学习主题不一样。两部作品都属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但对于儿童来说,《声律启蒙》更琅琅上口。其次,《笠翁对韵》的创作时间上要早于《声律启蒙》。对仗就是.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真是有了对仗,我们的诗词读起来才更有韵律吧!谢谢主播分享,辛苦执勤家长!



反馈互评:@李安宸妈妈-听众-2008上 @本周执勤-Amy妈妈 首先您和安宸在反馈中还特意向我致谢,以后不必这样啊,因为本群即是国学分享交流群,分享和交流就是主旨嘛。说实话我在安宸这个岁数读三国时可没那么多问题体会,就是看热闹而已,安宸以这个年纪能提出这么挺深刻有内涵的问题观点,是一种带着问题读书的好习惯,保持下去以后于学业于工作都会有大成就的。安宸在本次反馈中能够用两分法来评价曹操,分析曹操的功过就很有见地!目前民间对曹操的看法基本就是受了《三国演义》“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影响,即使认为他有雄才大略,总体看法上也比较负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官方曾试图重新评价曹操,以郭沫若写出的话剧《蔡文姬》为代表作,不过又似乎重蹈了《三国演义》的覆辙,对曹操极尽美化,在《蔡文姬》里有一个场景:曹操的夫人卞氏一边缝补被面,一边对曹操说:“这条被面真是经用呵。算来用了十年了,补补缝缝,已经打了好几个大补钉。”曹操说:“补丁愈多愈好,冬天厚实,夏天去了棉絮,当被单盖,刚合适。”卞氏说:“你真会打算。”曹操对曰:“天下人好多都还没被盖,有被盖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当时对这部作品曾有一个笑话说:如果曹操像《蔡文姬》里写的那样好,他就应该入党。但官方的这次重新评价也没有成为主流,目前还是《三国演义》先入为主,主导着人们的观点。对曹操的评价,我同意鲁迅的观点: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此外我个人认为,要想了解曹操,一定要读《三国志》,除了《武帝纪》外,还有和他同时期的人物传记。《三国演义》里突出刻画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决断能力,但在真实历史中,曹操更突出的是他的政治经济才能,他发布的求贤令、推行的屯田制,在当时都是革命性的举动,对统一北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两条,光靠军事指挥才能,他是很难打赢袁绍的。这些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虽有讲到,但太过简略,再加上受《三国演义》影响,让人觉得曹操的主要本事就是打仗。此外曹操还有一项绝技:史称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意思就是说曹操极其善于识别人才,而且不会被所用之人、所识之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这个本事堪称古今罕有啊。建议安宸同学有机会看看《三国志》,可能会感觉到一个更加丰富的多面体曹操。另外安宸同学特别提到了曹操的残暴,也是一针见血,这个确实是曹操最大的硬伤,《三国演义》里对此描写的也基本真实,而且曹操的残暴是全方位的,他对敌人残暴、对自己人残暴、对平民百姓也残暴,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长坂坡这一回里,演义里写十几万百姓再苦再累也要跟着刘备一起逃,就是曹操的残暴已经世人皆知,这个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载于《三国志》的。现在人们说起古代的这些“英雄豪杰”来总是津津乐道,把战争作为暴力美学来欣赏,而真实的历史中特别是乱世时期从来都不是诗情画意的,每个所谓的“英雄”脚下背后都是累累尸骨,“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确实所言不虚啊!

家庭教育分享

涵菲妈妈亲子教育分享

学习参考资料

专题分享:古典诗词的美

上一期我为大家分享了我们身边的古诗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我们都能看到古诗词的身影。为什么古典诗词会这么受欢迎呢?这自然是因为古典诗词无穷无尽的魅力和“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古典诗词的美。

古典诗词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形式上。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方块字”的特点,使得古典诗歌在外观形式上就非常具有美感。比如我们常见的绝句和律诗,或者每句五个字,或者每句七个字,全诗或四句或八句,整齐、有规律,上上下下都是方的,形成一个结构紧密的方块式整体。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的诗很不一样,因为别的语言文字都不是方块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所以可以形成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形式,但很难形成方块式。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诗歌园地当中是独具一格的。

不过古典诗词的美,更体现在它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先来看看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哪怕不理解一首诗或一首词,只是诵读,也能够感觉到它的韵律之美。诗、词、曲、赋和骈文合称“韵文”,是与散文相对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押韵。所以所有的古典诗词,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还是汉魏六朝的《古诗十九首》和乐府歌辞,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押韵的。以绝句和律诗为代表的近体格律诗和词更是不但要合辙押韵,还要按规则平仄搭配、句式对仗、节奏和谐,因而极富韵律美和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读罢则感觉唇齿生香、韵味悠长。这也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们都喜欢教孩子读诗词,孩子如果有恰当的方法学会了古典诗词后会很喜欢朗读背诵的内在原因,虽然可能有些爸爸妈妈在教孩子读诗的时候可能意识不到这些。

古典诗词的韵律美首先来自于押韵,所以我们先来说说押韵。用我们曾经学过的王湾《次北固山下》来举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一首五律,五律是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词和曲也属于广义的格律诗的范畴,不过各自有自己的格律特征。狭义的格律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格律诗的写作要求非常多,字数、行数、平仄、对偶、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在用韵上,格律诗都要押平声韵,隋唐开始基本都要用“平水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就是全诗的偶数句从头到尾都用韵书中同一个韵部的字,中途不能转韵。首句特殊一点,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也可以借邻韵。这里说的“韵部”大概相当于我们学的汉语拼音里的韵母,但也有区别。而且同样的字在古代的发音可能和现在不一样,所以不能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准。因为稍微有点复杂,就不细讲了。大概说来就是某一个韵部中有哪些字都是韵书规定的,诗人做诗的时候只能在那些字里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前、悬、年、边”这些字都是押的平声一先韵。因为同一个韵部的字读起来韵腹和韵尾是相同的,所以感觉非常的和谐,因此能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再来看对仗。律诗一共有八句,两句形成一联,共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来说,颔联、颈联要对仗,首联和尾联不必。不过也有不同的变体。王湾《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以及第五句和第六句就都是对仗的,“客路”对“行舟”、“青山外”对“绿水前”,“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是不是词性相同、句式一致、意思相关,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啊?感觉每个词都有和它亲密合拍又相互映照的伴儿,让它们既互相衬托又各有精彩。而且在声律方面,律诗的每一句第一三五位置的字要把平声的字和仄声的字交替使用,每一联的上下句还要求同在一三五位置的字不能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必须相对。平仄格律的知识比较专业,还有不少专门的规定,听起来可能有点犯晕,这里就不细说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规定,一首标准的格律诗一定是一句诗中有平有仄,同时平仄搭配,一联诗中平仄相对,有规律的高低起伏,整首诗句与句之间又有内在的平仄起伏互相粘连,所以读来分外的抑扬顿挫而又如波涛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分外绵延悠长。

古典诗词的节奏也是非常优美独特的。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两个重要的掌握古典诗词节奏的 “密码”,就是“半逗律”和“二字拍”。所谓”半逗律“就是说一句诗一般是读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一个停顿,也就是说相当于在一半的地方有一个逗号。所谓“二字拍”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读两个字就要稍微停一下。还是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来举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就是一个最常见的二三句式,二字后的停顿就是“半逗律”,而按照“二字拍”,五个字会读成“二二一”的节奏。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四字后的停顿就是“半逗律”,而按照“二字拍”,七个字会读成“二二二一”的节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已经很能体现出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后来的各种诗歌体裁也都是以两个音节为一节拍。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这样的奇数字数,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这样更便于体现诗押韵所带来的韵律美,又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所以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主要是五言或者七言,而且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是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第二种是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比如我们来看一首完整的诗,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在这首诗在,大诗人陆游就是把这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运用的,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不没有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反而因为长短交替而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声韵美感效应。

我们在诵读诗词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去划分它的节奏,这样读起来也会感觉不一样。如果不会划分的话不用着急,有以下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第一个是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第二个是根据朗读划分。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直接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当然,因为诗的这些音韵、声律和节奏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你没有明确意识到也不影响你读他的时候感到琅琅上口、韵味悠长。但如果你了解这些,就能更好地感受古诗为什么具有那么长久的魅力,千百年来始终传诵不绝。试一试用我给大家分享的这些方法去好好地诵读一首我们学过的诗,相信你一定能够体会到诗词独有的韵律之美。

古典诗词不仅音韵和谐,声律婉转,同时也非常注重语言内在含义的雕琢运用,这就是语言的雕琢之美,当然,这种雕琢的最高境界是虽经千锤百炼而读起来浑然天成,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突出地体现在优秀的古诗词中常常有的特别精彩的“诗眼”上。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用得最精彩最巧妙的那个字,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优秀的诗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费尽心思和琢磨去寻求最贴切的字词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推敲”的小故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去“苦苦吟咏”的诗歌派别。贾岛自己的诗就写得最真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有一次,贾岛骑着一头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一直在琢磨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了一会儿,觉得“敲”字似乎不够好,就改成了“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因为斟酌良久也难以决定,他在驴背上一会做推的姿势,一会做敲的动作。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把自己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不但没有怪罪他,还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一个‘敲’字有了声音,使夜静更深的静更深了几分。”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他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只是一段美好的传说故事。从史书记载的贾岛在长安以及韩愈任京兆尹的时间来看,贾岛根本就不可能碰到当京兆尹的韩愈,更不用提冲撞了。不过虽然可能不是真的,但我们在遇到推敲这个词时仍然会想到这个有趣的故事。

说起“炼字”,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据《容斋随笔》记载,王安石这句诗开始用的并不是“绿”字,而是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但都不太满意,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斟酌,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大家都知道,“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但用在这里它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使这个“绿”字同时具有了色彩感和动态感,既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带来了春风和暖吹绿万物的动态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还有一个著名的“一字师”的典故,也是在讲炼字。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现在我们还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也可以指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会把即使只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多了解一件事的人也当做自己的老师。

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诗》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中看似平淡的语言实际上往往是经过作者千万遍的斟酌和挑选而来的。所以乍一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好像自己也能够写出来。只有细细地去品味,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真正的绝妙之处。而且等到自己尝试去写的时候,就会发现实在是千难万难。连诗圣杜甫都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说自己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就决不罢休。正是因为这样的千锤百炼,古典诗词中才产生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句、佳句。这些诗句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都令人回味不已。比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让我们看到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庐山,又让我们明白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的深刻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让我们体会到陆游那份焦急寻路的心情,又能去理解和体会面对绝境的时候坚持下去、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有新的转机。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坚持努力,我们就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自己树立信心;当我们学习做作业非常辛苦的时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让我们知道自古要读书求学都要付出这样辛苦的努力,正好激励我们;而当我们想到在我们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们也在兢兢业业地陪伴和教导我们时,我们是不是分外能体会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情和韵味?

正是因为古典诗词的语言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所以古典诗词凝练优美、蕴涵丰富,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无比的情感。

比如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典型代表有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婉约派的代表有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现在我写作文的时候就常常会引用古诗词中的佳句,它们不仅优美、精炼,还能更好地帮我表达感情。而且诗词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整体立意等等方面也都能给我很好的启发,让我渐渐学着怎么样更好地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古典诗词不仅有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之美,内容更是绚丽多彩。从自然地理的纵横几万里到人文历史的上下五千年,从人类生活的喜怒哀乐到自然万物的多姿多彩,诗词中都有艺术的描绘。你可以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中体会“当海拔升高时温度就会降低”的自然地理现象,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不仅让我们想到兢兢业业教导和爱护我们的老师,也能让我们体会“分解者在生物圈中将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使其能被植物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循环的作用”……诗词的题材很广泛,山水田园、边塞闺怨、送别、思乡、怀古、咏史、咏物、哲理、讽喻……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细腻感人丰富多彩。古典诗词就像一部琳琅满目的百科全书一样,让我们认识不同的事物,让我们体味人世间种种微妙的情感,或者用它蕴含的深刻哲理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那些经过作者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细节和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常常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不知不觉地打动读者,令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实际上,诗词几乎可以在任何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增资添彩,让你对生活的感受力极大地增强。

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清新流丽……请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黄沙漫漫,绵延无边,衬得那一缕孤烟看起来几乎是“直”的。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也是 “长”得不见首尾。大漠孤烟已然苍凉,落日苍茫更添伤感,而一个 “圆”字既给人感觉亲切温暖,似乎又让人感觉到诗人溶化在壮阔的自然景象中的孤寂情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也不知道会飘泊到何处。而落日缓缓地落下,正如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此景,更让人感觉到离别的不舍和伤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归隐清新自然的田园,在东篱边随意地采撷几枝菊花,偶然间抬头见到了不远处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在山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古今第一隐逸诗人陶渊明那悠然自得的形象和朴素自然的东篱菊花、安闲宁静的南山浑然契合,融为一体,淡淡地透出陶渊明诗特有的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韵味……

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赋予了诗词无尽的美。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抽出一点时间,真正走进古典诗词的国度,认真地去诵读,去品味,相信你一定能发现它的美,它一定能丰富你的生活和心灵!

《古典诗词的美》参考反馈题目

1. 你觉得古典诗词美吗?美在哪里?如果你也喜欢古典诗词,你最喜欢朗读、背诵、听赏析,还是自己琢磨体会诗词的意境呢?

2. 说一说你对古典诗词“押韵”的了解和对“韵味”的理解。

3. 你读过《声律启蒙》或者《笠翁对韵》吗?你知道这两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吗?说一说你对古典诗词“对仗”的了解,你觉得诗词为什么要对仗呢。

4. 选一首你熟悉的诗,体会一下它的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吧。

5. 给大家分享一个诗人“炼字”的例子或小故事吧,或者选一首你喜欢的诗,看看你能不能挑出它的“诗眼”。

6.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古典诗词中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句佳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运用他们的?

7. 在我本期分享中提到了很多诗词,你最喜欢哪种风格、哪类题材的古典诗词?为什么?

8. 试试用我给大家分享的方法去好好地诵读几首你学过的诗,好好体会一下诗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吧。


@李安宸妈妈-听众-2008上 安宸同学我小时候没那么多原著或者古籍可看,最主要的就是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还有其他一些名著或传记改编后的故事书。当时看了好像也没啥感觉或心得,只是留下了兴趣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4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07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0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5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7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9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6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8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6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