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艺团队转型为社区志愿者组织
兰州市从2017年开始"三社联动"试点工作,X社区作为首批试点社区,将原有的社区居委会办公场地全部置换出来,用于社区综合服务。社区工作者深知社区团队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价值。然而社区工作者发现,社区现有团队松散,大多有很强的自利倾向,且各团队诉求不同,甚至冲突频发。社区工作者致力于挖掘社区现有的文艺团队的志愿服务功能。经过社区工作者前期细致的需求评估以及与街道社区的充分沟通和准备,社区工作者制订了孵化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五步计划。
第一步,以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搭建平台。X社区"三社联动"空间提升改造为社区团队发展带来新契机,社区工作者用开放空间的方法召开"社区您做主,空间您规划"的参与式会议,让社区团队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汇聚一堂,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设计自己的活动室。社区空间的功能分布、楼层布置都由所有与会者民主讨论决定,连社区活动室的色彩装饰、大小物件、防滑处理和盲道设置,也都是由社区团队集思广益设计的。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团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成员在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期间经常到现场走走看看,场地完成改造时甚至带着小孙子来合影,其自主意识得到充分激活。
第二步,制定社区团队的活动规则。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会议的参与给社区团队制造了某种迫切想要入驻的"饥渴营销"效应,社区空间改造完成后开展什么样的团队活动摆在社区工作者面前。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团队共同讨论,在场地使用规则上达成共识并签订协议。第一,场地使用分日期分时段,最大限度保障每个团队的活动开展。第二,每个团队负责当期场地的清洁维护,下一时段进入活动的团队打分考核。第三,使用场地是需要考核的,活动开展不好就换做得好的团队进来。第四,每个团队不能只是自娱自乐,需要根据团队特长与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规则的建立促使团队形成竞争生态,各团队纷纷开始招兵买马,增强活动特色以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工作者迈出引导社区团队转折发展的关键一步。
第三步,由自娱自乐团队到社区志愿服务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活动,社区居民团队的发展逐渐进入稳定阶段,社区工作者也得以观察评估团队的优势与资源。社区工作者先从最为活跃的A团队入手,沟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计划。A团队列出了入户陪伴孤寡老人、小分队进入残疾人家庭演出、寒暑假儿童声乐培训、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等项目,其30名成员可以持续服务本社区20余户居民。一石激起千层浪,剩下几支团队的参与热情被A团队激活,他们纷纷拿出各类服务方案,社区100余户孤、残老、病等特殊居民一下子找到了身边最贴心的志愿者。
第四步,由热情到专业,推动社区团队的专业发展。社区团队的参与热情被一步步激发出来,但客观现实是团队成员志愿服务经验少,年龄普遍偏大,特别是服务残疾人等社区特殊人群时力有不逮。社区工作者充分利用中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契机,帮助社区团队成员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登记注册,使社区团队的志愿服务名正言顺,并邀请资深志愿者分享志愿服务的技巧与方法。入户前,社区工作者协调街道将社区楼门栋长纳入志愿服务体系,使社区团队能够熟门熟路地入户开展服务。
第五步,微创投公益,为社区团队输入动力。社区团队的活动一经激活便具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健康讲座、爱心捐助、入户服务等服务全面启动。街道社区将"三社联动"中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与社区服务费用拿出来设计"微创投公益"项目,由社区团队通过竞争申请,在近一年的运转后,社区团队已经发展成为有模有样的微型公益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