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临睡前我们家丫头跟我讲故事:“我和班里的桑桑等三个同学属于这样的朋友,就是我在微信里问他们,延禧攻略看了么?她们说看了,我问她们红楼梦看了么?她们说看了!然后就没事了。但是我微信问然然同学就不一样了,我们会说:你喜欢秦岚么?喜欢!你喜欢吴谨言么?喜欢!等等好几个演员呀、角色呀,我们都喜欢。我们有时候还会不约而同的发同样的消息,就是我正准备给她发的信息,结果她也正在给我发,结果发现俩人发的内容一模一样。还有红楼梦,我问大观园你喜欢么?她说喜欢,喜欢哪个角色……”孩子巴拉巴拉在哪兴奋的讲着她和同学的故事,手舞足蹈的打着各种手势,一脸的兴奋🥰看得出来,五年级的她已经不自觉的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差异,虽然都是好朋友,但是总觉得有的能聊的很多,而有的只能问候问候!
我们一起分析了一下两者的差别,我说:“桑桑她们和你之间无非就是在文学方面深度的不同,至少古典文学你们能聊的不多,也许其他方面,比如足球️,你们是一个队的,就有点共同语言。而然然,恰好在文学方面尤其是红楼梦、热播剧延禧攻略研究的和你一样认真,兴趣极大,所以你们共鸣非常多~”
小朋友听的深以为然,决定探索和其他朋友的其他共同点,然后满意的去小床休息了,毕竟她是该期末考试的人了。
我就在想,我们大人其实也一样,朋友多多少少要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经历的越多,共事的越久越有聊,而且有很多默契共鸣,在聊天中迸发出来,连很多笑料也不需要太多解释,那种兴奋的感觉一点都不比儿童的差,所以跟朋友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那些合作多年的同事、同学、战友见面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说别人不懂自己,那说明,双方共同经历的事情太少了,没法沟通,别说默契了,解释一年,甚至十年都解释不清楚!以前在网上看篇文章很有名,说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在一起。故事讲述一对小城市的恋人,毕业后女生在北京发展,工作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后来业务发展了,变成全球到处飞,男生喜欢安逸,读书选在本省,毕业后选择回老家县城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根本没法沟通,女的说“我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世界,而你,连省城都没去过,还是算了吧……”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没有共同经历,更没有共同价值观,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那么遇到三观不一致,但还必须沟通交流的时候怎么办呢?我认为分几种情况:
一,双方谁是强势听谁的,这里讲的强势是经济实力,毕竟钱是一个重要的、简单的、社会公认的衡量标准,如果弱势的一方不愿意听,那就不适合在一起沟通,不然对双都是伤害!
二,如果分不出谁强势,那她们其实聊天就是公务性质、很官方的,你会发现生活中有的聊天内容就很浅层,什么天气很好呀,这家饭店不错呀之类,非常和谐但绝不深入,也不会互相伤害!
三,如果一方明显在阅历、学识、财力、甚至体力等社会通行标准衡量都比较低,而且短期、长期又很难看出改变的迹象,这种情况下,居然还特别杠精。这不能说明这个人差,只能说明,对面那个和他聊天的另一方,虽然条件相对优越,但脑子有点二,居然有时间和精力这种人,浪费这种感情和时间以及精力。
这种情况在工作生活中很常见,小时候我就想,那些大老板,为什么不帮助他的亲戚一起发财呢?不是说直接给钱,而是给他们讲讲发财的原理让他们跟着老板自己一起成长。长大了才发现,这太幼稚了。不排除有些人可以领着一起走,更多的人没法共事,连沟通都无法完成。为什么呢?你发现没有!很多底层人,你如果让他们去尝试一下改变,他们会说,我又不会,干么让我做?或者说,你看我也做了,为啥还没成果?你问他希望致富么?他肯定会但问你,谁不想致富?他们不是不想改变,只是不愿意为改变付出行动,他们总觉得成长是很遥远的事。我估计有的老板肯定尝试过,后来都失败了,结果就是老板轻易不会浪费时间去和熟悉的底层人浪费时间,也没法帮助他。由于没有共同的经历,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更没有共同的方法论,社会的分层就在互相不理解中形成并逐渐固化了。
对比起来,最精彩的沟通,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马云说:不怕有争辩,争辩才能提高。良性的争辩是一种旗鼓相当、渐入佳境、柳暗花明的喜悦,那是一种有成果的交流,才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
所以,最有意思的朋友一定是对等的,正如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所说: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吸引!同等能量的朋友才值得去培养。反过来不同能量的交流是一种伤害,简直就是碰撞。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已经没有儿童般纯净的心灵,能够单纯的区分朋友的内容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能够看得清晰,做事果断的,都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