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请了假,专门与小孩在保育园度过了一上午。
这边的保育园经常会给父母提供参观的机会,以此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在保育园度过一天。
9点之前,属于每个孩子断断续续的入园时间。9点之后,等所有孩子集合完毕时,则聚集一堂参加“晨会”,先是点名签到、然后就是读绘本,之后就是进行零食补给。
等时钟转到10点时,则外出活动,一个小时后就是午餐时间,12点半左右到15点则为午睡时间,15点之后进行间食补给,之后就是室内、院内的自由行动。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的是那些老师们带孩子的方式。
1. 注重与孩子的互动与交流
每个时间点,每个活动开始时,她们时不时地会给出指令:“大家各自坐好,开始点名了”;“吃饭前唱歌咯,大家一起来”;“采访下你,你叫什么名字”…
让我震惊的是,晨会时,大部分都是刚刚2岁的孩子,却有模有样地“正襟危坐”,和老师们一起互动,ta们时而拍手、时而咿呀几句、时而发出稚气的笑声,姿势完全可与一群小学生媲美。
2. 凡事尽量让孩子亲历亲为
不管是吃饭时的洗手,擦嘴,还是穿裤子,再或者是扔垃圾,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都尽量让ta们亲手操作。
这里,真的受益匪浅。
3. 大大的夸奖
其中有个因为不是非常擅长穿裤子,所以当他自己把裤子穿上时,整个房间的老师集体送上掌声与夸赞,那个小孩不禁露出了乐滋滋的表情。
原来习惯可以这样培养。
4. 每个细节的重视
吃饭时,脚不能放于凳子或桌子、换尿不湿时遵循排队顺序、听讲时,不许吵闹,且保持端坐姿势…
素质培养,从小孩抓起。
平常,真的很难拥有与一群孩子的交流机会,通过这一次,也察觉到了每个孩子身上不同的个性,尽管ta们几乎处于同岁的年龄,却拥有着不同的差异,这个差异无关遗传、无关智商,而是有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一举一动,隐藏着父母含辛茹苦的教育方式,你付出的时间,早晚一天都会在孩子身上反弹。
为母路上,任重道远,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