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家都在说战后创伤,到底是什么创伤呢?恕我阅读理解水平低,没看出来,仅看出这里面的人别别扭扭。一个快乐的人无论低谷巅峰都会好好对待生活,而一个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哪怕处在好的生活里也不会让他快乐。
日本者,侵略之元凶。在此间说日本民众患有严重的战后创伤的诸位,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老百姓?是731的骇人听闻不如原子弹的辐射?还是南京大屠杀的惨像不如长崎、广岛爆炸的威力?如果你说“2大于1”,那我无话可说。
话归正传,此处创伤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后遗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然而据我所知,中国的农民守着土地,只要给地种,他们不关心谁当皇帝,更懒得抬头去注意某些文化家猴戏似的表演,而小市民或许会上前喊两声好,给两个赏钱,但你指望会说服他们,那请你去看看他家里供奉着神像吧。有神有佛,如果上帝也肯帮忙的话,他们也不介意去拜一拜。
总之,老百姓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的,看似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那只是表象,他们很恒定地保守着某种生活作息,只要人在,传统就在。
相反,外国的子民,日本的子民,他们的民众为什么这么敏感,就像惊弓之鸟一样,这也能影响他们脆弱的心灵,那也能让他们神经虚弱,该不得不说,咱们曾经是天朝上国,眼界宽了,老百姓见怪不怪了吗?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种动不动就说,这也创伤那也伤痕的现象,到底从何而来?
在我的生活体验中,生活无非是一日三餐,并不复杂,真正把这一切搞得复杂的是人。人想的多,做的多,但本质,无非是趋吉避凶。可笑的是,除此之外,有些人喜欢给人层层加码,给生活层层加码,使之复杂再复杂。你遇到过吗?当他们滔滔不绝地说一个你并不太认同的观点时。
构建一个小资情调自娱自乐的文化小楼有意思吗?让人不明觉厉有意思吗?你们很有成就感吗?
中国古代经历过多少天灾人祸?哪次不凄惨?有谁刻意说过这种灾后创伤吗?日子还不是该过过?怎么到了现代,一些人反而变得这么敏感了?难道是元素饮料喝多了?
私以为读书不是为了模仿书中的呻吟,更不是附庸风雅,指鹿为马,使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从古至今,都说人心难,更难定,大多随事流形,而超脱者,往往能心坚似铁,风吹不动,超然八方。
我承认,人有各种绝境与难处,有些遭遇让人痛心,但不是给其套上一个什么创伤,就能多么表达你的理解与同情。
所以我也真正敬佩那些能实践心中良知的人,亲自参与到受害者的生活中,或采访实录,或携手共建家园,绝非在这里伤春悲秋,捧心葬花。
(二)
这篇文章是我在写章评时的气愤发言,实在是看到满篇皆是懂哥,这个一句创伤,那个一句后遗症,实在压不住火。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借口,然后附会上去,巴巴给某些行为解释一大堆理由?都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在语文考场上,做什么阅读理解?带节奏,摆pose吗?
我以前也有这种不好的习惯,但改了。大家来这里读书不就是为了提高境界,加深修养而来吗?我们都提倡独立思考多久了?独立思考绝不是把从一个地方看到的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还有外来词并非真的洋气,是文化太贫瘠了吗,何以不断咀嚼?也别以为用这套话术就让自己高大上起来,可以装模作样,随意扬头摆尾。
君不见诗坛上的纷争?指鹿为马者的丑样,还是万千网民茶余饭后的笑料呢。
各位书友,读书是知不足而自精进,提高我我们的境界。提什么境界呢?绝不是不说人话的境界。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自汉以降,历代中国文人都在追问我们学的是啥,学会了要去干啥?为啥要干啥?学而优则仕者有之,晴耕雨读者有之,格物致知者有之,知行合一者也有之。无疑,我倾向于后者。
小时候,我听过一句话,罗曼.罗兰的,那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提高精神境界不是要乘风归去,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更不是要脱离我们的传统,说着一知半解的外来语,不时来个强行解释。私以为,和我们的生活融汇一体,去追求生活中人的更多的可能性,或许这才是我们丰富知识,博览群书的一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