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bbc拍过一个关于中国婚姻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开头这样写道,结婚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一种选择,但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义务。虽然很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但是觉得好像说的挺有道理。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大事,它和中国人以家族为核心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外国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而中国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的确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人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对于结婚这件事大部分人都是抱有一些美好的憧憬。有一部分幸运的人早早的就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在合适的年龄结了婚,生了孩子并且过的很幸福。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在合适的年龄没有等到对的人。他们不愿意将就想找到那一个或者是等到那个合适的人出现,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不愿给他们等待的时间,不停地催促不断地安排相亲的对象。社会也给30岁还没有结婚的单身男女贴上了“剩男剩女”这样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再加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周围的朋友都相继结婚生子自己显的形单影只很不合群。所以为了父母的意愿,为了摆脱社会的标签,为了更好的融入朋友圈,他们可能会被迫的去接受一些他们本不愿接受的人或者是一段婚姻。这样匆匆走入婚姻殿堂的两人是对婚姻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有个一起工作的小姐姐,她平时话不多整个人有些阴郁,但是每次提到他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总能聊很多,而且她还时不时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给我看。一次我无意中说到他两个孩子长得不太像,她便告诉我他离过婚第一个孩子是与前夫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使我继续问他,为什么离婚?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性格不合聊不来。我问他刚开始相处的时候他是不是还是很相爱的,她说并不是,只是因为双方的家长都催的紧,就赶快结婚,结了婚后才发现不合适。听她这样说,不知为何,心里特别难受。爱情和婚姻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应该是人生的加分题,但怎么到中国人这里就变得想一道填空题,而且是那种有标准答案的填那种。
还有一些单身主义者他们不愿意放弃一些标准或者他们本身性格就不适合结婚。他们喜欢并且享受着单身的生活,他们并不害怕一个人孤独终老,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朋友圈。但由于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影响,他们的这条路走的很艰难,有的甚至背井离乡去到大城市寻找自己的团体,有的一辈子都与父母老是不想往来,闹得很僵。现在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职业叫做男女朋友,他们的工作淡旺季很明显,旺季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我想应该有人猜到他们是做什么的了吧,对,就是出租自己假装别人的男女朋友。为了与家人团圆维护家庭的和谐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已经开始采用欺骗的方式了,哎,增加这样的就业机会不知是悲是喜。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思想,允许多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其实社会对于单身者多一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多给年轻人一些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单身者的压力。父母亲戚也不要再用传统生活方式的理念来评价和批判不同的东西,如果一直这样,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