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九大贪官之王振

王振,河北蔚县人。明朝初年宦官。与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私塾教书,后又做了教官,中举人,明成祖永乐末年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为人“狡黠”、 善察人意,入宫后颇得明宣宗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此时英宗年仅九岁,还不能亲自处理政事,便由祖母张太皇太后听政,内阁大臣“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而英宗也任命自己亲信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他日后专权开辟了道路。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于是,他改变策略,先不去干预政事,而是想方设讨好英宗,广交朋友,培植党羽,为以后专权奠定基础。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宫大摆筵宴庆贺。按照明朝宫规,宦官不能参加宫宴。英宗在宴会上没见到王振,便派人看望。王振自比周公,向来人抱怨:“周公辅助成王,为何我不能去宴会坐一坐呢?”英宗得知后,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便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门,让王振来参加宴会。王振刚到门外,百官便向他朝拜欢迎。从此,王振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三杨”中的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而杨溥也老了。其他大臣不是资历太浅就是威望不够,王振专权的时机到了。


王振在京城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华府邸,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提拔晋升自己的党羽,打压处置与自己分庭抗争的朝臣,逐渐在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遇到宁死不屈权势的朝臣,王振就会将其迫害或者罢官。专权八年,英宗暗许了王振的所作所为,还总称称王振为先生,以示尊重。公卿大臣见皇帝犹如此,便只能望风便拜,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更有甚者认其作干爹。

王振掌权后,开始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次朝会都向王振送礼,还会当众公布礼钱数目。结果送礼者得到提拔,没有送礼者受到处罚。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曾建议改建国子监以发展教育事业。但他比较正直,不向王振献媚,不贿赂不送礼,只是依制接待,引起王振不满。后来,王振便以李时勉砍掉国子监前古树的一些树枝为借口,罚李时勉身带重枷在国子监门前示众,李时勉身顶烈日,坚持3天,他的学生一千多人伏阙上书,请求释放李时勉。有个学生石大用上书皇帝,愿意自己代替老师受刑。王振看到奏章后,也感到很惭愧。正好国子监助教李继通过太后的父亲孙忠向太后求情,孙太后便告诉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王振见压力太大,便放了李时勉。



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朝忠臣于谦准备进京见皇帝,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上一点儿礼物,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的死罪。王振依仗英宗的宠信,大煽淫威,虐焰之炽烈已达顶点。

王振利用手中权力,一面结党营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须拍马、谄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和对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则遍受贿赂,又大肆贪污,家中财富越来越多。后来王振败绩,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的程度,王振控制朝政以后,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终于招致了瓦剌贵族的进犯。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