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人际交往时,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晕轮效应等等名词。这些名词与他人对自我形象认知密切相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晕轮效应。
如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俊(白)遮百丑”,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习惯将他人特征化、标签化,因此,不论在初次见面以及未来交往时,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办法便是将自我标签化(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自我形象的树立,从某些方面来讲即是发挥个人特点,塑造自我独特品牌形象,好比说,你喜好阅读,涉猎广泛,小书虫进阶后便可成为“活百科全书”;你热衷于发现与尝试各色食物,小吃货进阶后便可成为美食家;你喜欢到处旅行、探险,“游”民进阶后便可成为旅行家;你醉心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如果被身边电脑小白美女用户熟知,技术宅就很有可能进阶为她的Mr.Right。
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将自身特点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那么不用多久,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便指日可待!你是不是有点儿小激动啦?嘿嘿~
备注:晕轮效应(Halo Effece),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是指,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摘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