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弗兰克老师的直播课程——“如何让你的朋友圈火起来”,收获多多。
这节课的直播是在上周五晚,但我拖到今天早上才听完课程。一来呢因为周五晚是单枪匹马对付两个小家伙,实在没时间准时参加直播课;二来,我貌似……并不怎么重视朋友圈。
朋友圈,如同一个信息分享广场。而如何看待朋友圈,大抵也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对朋友的态度吧。今天弗兰克老师有一句算是精髓的话,那就是,发朋友圈的时候,要把对方当成朋友,要真诚,发挥“极致利他”的理念。
对我来说,“真诚”这一点确实做得不好。因为,我发朋友圈的时候,目的性往往比较强,而非单纯的记录。比如,想博得关注、集赞、工作对宣传的要求,或者是做微商的时候发布产品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朋友圈属于私人地盘,因此,有目的性地发布信息也并无不妥——与他人有选择看与否的权利相对,我们自己也有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布任何信息的权利——但,我是有着“做一个纯粹的人”理想的幼稚鬼,难免,就会对自己发布类似信息有所抵触。另外,我还曾经因为间歇性的“真性情”发圈史而发生过伤人伤己的事情,那之后,发圈更为谨慎。
对于“在朋友圈里记录自己的生活”,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我其实很喜欢看那种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日记录也充满小清新,而且时不时还会有些很有营养之干货内容的朋友圈;另一方面,对我自己发朋友圈来记录生活以及所思所想这件事情,我是既想尝试又很排斥。尝试是因为自己喜欢看哪,所以也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有趣有内涵的人;排斥,则是因为隐隐觉得不屑:切,就你那点儿无趣的生活/肤浅的认知or想法,也好意思晒?
仔细想来,这和我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其实并不是别人认为我无趣或者肤浅,而是我自己认为他人/自己无趣又肤浅,或者说,我自己有被别人认为无趣或肤浅的需要。为啥呢?因为我自卑呀。我要证明我的自卑是有理的是正确的,所以我的剧本便是:你们认同了我的自卑并在内心鄙视我。
这种感觉在中学时代尤为明显,那时是肉眼可见的自卑。
但经过这几年的成长(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我以为自己的自我接纳度要高了很多呢。原来还是表面现象。
可见,要改变心灵地图,何其难。
不过好消息是,只是“难”,而非不能。
何况,这世上有那么多如同弗兰克老师一般既有能耐又愿意分享的牛人呢!
所以,还是得对未来充满信心。
听完弗兰克老师的课,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对朋友圈不重视就放弃了课程的回听。因为,确实是干货满满。我以为自己低频率发圈主要是因为心理障碍呢,其实,跟我不知道怎么更好地构建内容也有很大的关系。而弗兰克老师的课程,正好是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发什么,如何发,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象是什么,老师都有详细讲到。
王珲老师曾经说,“书写和演讲表达,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门技能。”虽然发朋友圈并不是演讲,但那绝对是一种表达啊。所以,善发朋友圈,其实也是练习表达的良好途径。
听罢弗兰克老师的课,我有一种马上去实践的冲动。于是,我添加了弗兰克老师的微信,想更进一步通过他的朋友圈进行学习。不一会儿,老师就通过了我的好友请求。既然是自己主动添加老师,那打声招呼是起码的礼貌。没想到,才开了个头就忍不住“有感而发”了:
弗兰克老师您好!因为时间的缘故现在才刚听完您关于“如何让朋友圈火起来”的直播课程。
我是一个对“晒”这件事情内心很矛盾的人。一方面,是渴望,因为想收获关注,想链接更多的人,想借助这个平台扩大人脉为以后的可能打基础……另一方面,对博得关注又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因为不知道如何“晒”、怕被人笑话、潜意识里对博得关注有些抗拒觉得自己不配……
听完您的课程,我对于“如何利用朋友圈去晒,晒什么”有了新的认知。以前总是觉得自己想晒的内容太过于普通,因而“不敢”去晒,但现在觉得,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在实践中,我也会越来越勇敢吧。而朋友们的反馈以及自己在行动中产生的新经验,应该也会进一步促使我向前。
感谢老师的无私分享,您辛苦啦!
接着,又就自己的疑惑向老师进行了请教:
另外有一个问题想请教老师——
我这个微信用了很多年了,里面有1k+联系人:家人、朋友、同学、通过妈妈群或其他社群链接而加的朋友等等……因为自己本身的那些心理障碍,一些微信并不想让所有人都看到。如果分组的话,又觉得有些麻烦,自己也会有“不够坦诚”的心理负担。
我另外还有一个微信,里面只有6位联系人,都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学习而链接到一些朋友。那个空间很小,但很安全。
听了老师的课,我想要从现在就开始按照老师的方法来“打造”自己的朋友圈。但我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1、用这个有一定朋友基础的微信号采取分组的方式来实践,还是2、用另一个朋友人数虽少但对我来说足够安全的微信号采取朋友圈全开放的方式练习呢?
1的好处是,有人脉基础(虽然按自己的个性,这个人脉其实也蛮弱,不过胜在人数吧)。缺点是要分组,自己要过心理关;2的好处是,足够安全,且可以“从头开始”不必受之前朋友圈相对“劣质”的影响。缺点就是“观众”数量太少。
结果没想到,问题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有了新的思路。这时,也收到了老师的回复“好样的,加油加油,一起加油”,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哈哈,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傻,我可以两种方式都用起来啊。以2为重点1为辅助,不就得了吗?果然,书写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人准确”。
在书写这个问题接近尾声的时候收到了您的回复,开心!!!因为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想“就不要发给老师耽误老师的时间”了吧,但又觉得想跟老师分享这个有趣的转变过程,所以,就“斗胆”耽误老师一两分钟吧,请您勿怪。
信息发出之后,老师没有再回复。但,我用另一个微信号顺利添加了老师,还收到了老师的两个表示鼓励的表情。之后,老师又用语音回复了我的问题,告诉我他在创业之初也是选择了“部分可见”的方式发的朋友圈,后来事业有了一定成绩,才开始全部开放。因为,“如果事情最终没成,会给人‘闹着玩儿’的不好印象。”
挺开心的。一是老师的用心回应,二是原来自己的纠结和担忧很正常。
对于我来说,王珲老师、弗兰克老师,都算是各自业界的“大咖”了。没想到有一天能和他们链接上,并且有这样的互动。哈,感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