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环形山命名,于1987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环形山的名字,有15个环形山用了中国人的名字,位于水星上的“李清照环形山”是其中一座。能够名流于海外可见这位女子的名气之高,借此我们拉开李清照的一生。
(宋神宗元丰七年)
婴儿的啼哭声响彻了整个李府,“老爷,夫人生了,是位小姐”。接生婆将孩子抱出来,李格非接过。看到怀里这个肤白肉嫩,不禁欣喜。婴儿在月色称托下显的格外惹人疼爱,赵明诚看了看门外在月光下流动的河水。不免想起王维的一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是决定取名清照,寓意孩子清俊、温婉、光彩照人,将来必定夺目众人。一般的老爷认为女儿家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也分外少见,由此可以看出李格非开明的见识。李格非是朝廷从六品官员,为人直爽、刚正不阿。有一次,在街头和一仗势欺人,骗吃骗喝的道士迎面相撞。李格非对此人早有耳闻,便马上叫手下把他抓住,痛打一顿。借此机会为被欺压的百姓出出气。可见李格非对人对事儿的刚正态度与见义勇为的热心肠,因此为女儿取名清照自然也不足为奇。
清照一晃成了十六七岁的大姑娘,这天,李清照和姐妹们一同相邀撑船赏景,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见天色已晚,于是姑娘们急忙掉头往回划,不免着急了些,结果划入了荷花塘中。进不是,退也不是。这不,船一动,旁边的鸟儿被惊吓了不少。这可好,把这群丫鬟小姐们逗乐了。清照回去便兴致勃勃写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次日,丫鬟随她到外边小溪玩耍,只见清照看到有一男一女在你侬我侬,四目相对,甜言蜜语,不禁让她产生了羡慕之意。回到家翻来覆去睡不着,便起身梳妆打扮,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于是独自来到自家后花园的小河边,回忆着白天那两位有情人,猜测夜晚他们还会不会用书信传情,并想象着自己要是能有心上人该多好,此时的清照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也就此春心萌动,少女情怀便开始悄悄萌芽了: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家小女初长成,文采便被京城人熟知。有一回,清照趴门角听到父亲跟朋友们谈论正事儿,说了些政党言论,恰好也被她听去了,结果清照没忍住,冲了进来,一张口就批斗一番,叔叔伯伯们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认为这女孩儿的见识、才情与胆魄可见一斑!清照的才气就此拉响了。
宋徽宗时期,礼部侍郎赵挺之有一翩翩公子哥,名叫赵明诚。此人与大多官宦子弟略有不同,未染恶习。偏好收藏个古玩金石,也算是高雅情趣。一日,明城做梦,梦中朗诵了一首诗,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恳请父亲帮忙解梦,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当时可称得上女词人,并且名声久远的,非李清照莫属。赵明诚这解梦之说一时传为佳话美谈。众所周知,宋神宗时期新旧两党水火不容,李格非为守旧派一方,赵挺之为革新派一方。但到了宋徽宗这里,两方都不偏袒,两方都不得罪,自然新旧两党的关系要缓和些。这也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相识、相知、相爱提供了条件。既然赵明诚有此梦,可见他不仅仅是知道李清照的才华,并且有情意所使。再说李清照对这赵明诚的印象也不差,明城作为太学生,前途无量。在官宦子弟中,还算是一股清流:爱好诗词古玩,结交的也是良友益士,这名声自然也是好的。
再说说清照这边,被春光叫醒、屋内轻烟缭绕,窗外只听见女孩子们嬉戏打闹声,黄昏过后看着花园秋千被细雨打湿,不免有孤寂感伤之情。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可见她内心的伤春与思春之意。不久听闻赵挺之公子赵明诚要来家里做客,李清照的心绪波动的更厉害了,之前提到赵明诚作为贵公子哥的一介清流,志趣高雅,学问渊博。有一堆迷妹,清照作为女孩子,有所期待也是情有可原的。
清照这日起了个大早,披头散发的,穿着睡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了,荡累了就停下来捏捏手臂,汗水也打湿了衣裳。正在这时一位陌生人走了进来,李清照没仔细看这一陌生人是谁,但也猜到八九,于是害羞的提着袜子往闺房跑,可是小姑娘又忍不住想要回头偷偷看一眼,于是假意闻院子里的青梅花,眼神却跑到客人那里去了。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闯入后花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明诚。从此两人也是你来我往,书信传情。这郎有情,妾有意。于是在两人的相互欣赏与爱慕之下,双方父母也同意了这桩婚事,就这样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结为百年之好。婚后的生活也是夫妻美满、恩恩爱爱。新婚过后,明诚去太学继续读书。清照与丫鬟们逛街游玩,来到一个卖花郎旁,看到一支美丽的鲜花,并且花朵上还带有露珠,显得格外美丽。清照于是买下它,插在了自己的头发里,想让丈夫放学归来说道说道是花好看,还是人心动。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清照嫁给明城,便随丈夫一起,继续他收藏金石玉器的爱好。小两口生活过得拘谨,也没什么积蓄,平时就靠换季时典当衣物换来的钱收藏金石玉器,夏季典当冬日衣物,冬日再典当夏季衣裳,两人得钱后再到古董行闲逛。可好景不长,宋徽宗听信新党领袖蔡京的鼓动,决心继承宋哲宗、宋神宗的变法。蔡京被提拔,他的追随者赵挺之也跟着提拔,很快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而之前在宋哲宗时期得势的人旧党人物苏轼、苏辙以及门徒一行人接连被贬。其中就有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宋徽宗亲自题刻元祐党籍人员石碑,暗语是让旧党人永远不得翻身。李清照得知此事后,亲自给公公写信。信中提到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使者哀之。清照引用了黄庭坚《忆邢惇夫》的最后一句话,借此希望公公能够体会此刻媳妇儿的心情,看在父女情深的份儿上救自己的父亲,可是清照哪能想到,政党之争,向来无情可言。公公并没有回应李清照的请求。清照无可奈何,但她豪爽的性格又怎么会瘪闷气呢?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埋怨自己的公公,其中一句借鉴了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改写成:炙手可热心可寒。意思是你的官,升的越高,我的心就越寒冷。李清照第一次体会到了政治风云变幻,朝廷的冷血和社会的残酷,也为她诗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公元1107年,蔡京与赵挺之产生嫌隙,蔡京担任宰相,赵挺之则被迫辞去宰相一职。五日后家中去世,时年68岁。赵挺之去世后,公公家被抄。全家举迁山东青州。但也正是在青州,清照与明城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明城身处逆境,家族被抄,仕途失意。但清照仍对其不离不弃,不曾翻旧账,也不曾埋怨。夫妻相依为命,依旧如昔。政治风云万变,小两口在青州十年恩爱生活结束了,赵明诚去别的州县做官,自此两人长期异地分居。
清照早上刚起,香炉里的香片也早早熄灭,被子随手一摊。来到镜子前,也懒得梳头,看着自己逐渐消瘦,心里有许多苦说不出口,心里想着丈夫能够留下,但生活所迫,有许多无奈,只得望着房前面的流水,独自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在这分居的一段时间里,清照的相思之情只能寄托在她所热爱的诗中。
夏日悄悄的过去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清照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着远天,那白云舒卷处,想着明城是否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已经入夜,月光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也独自地流淌着。清照认为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日是重阳佳节,乌云密布的夜晚,金兽香炉烟雾缭绕,清照枕着玉石,在纱帐中休息。半夜凉风袭来渗透全身。清照起来喝杯菊花酒,袖子上都沾染菊花香气。清照顿时伤感起来,觉着西风卷起帘子中的自己比眼前的黄花还要消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 李清照 (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1年,宣和辛丑八月。赵明诚来到莱州做知州,是州郡最高长官。这次也接回了李清照一起生活。李清照与旧日玩耍的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的姊妹一首分别诗。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可是与赵明诚团聚的李清照,一到莱州事与愿违,这里与青州的一切皆不相同,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没有人陪,再加上与丈夫有了隔阂,清照自比袁术更凄惨。又只能通过写两首诗消遣孤寂情怀。并将子虚乌有作为友人。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到达莱州,又可与丈夫相守理应高兴才对,清照却仍然不快乐,在青州的十年她与明城都没有孩子,分居后更难有孩子,再次同居依旧无子。可清照看着明城的侍妾年轻漂亮,蜂拥而至,伤感之情涌来,如今38岁的清照已是黄花憔悴。面对自己和赵明诚,她都失去了信心。
转眼,赵明诚在莱州担任知州的三年期限已满,转而又被朝廷派往山东淄州任职。虽然住处在不断的变更,但对于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夫妻俩却是从未改变。这日,赵明诚听说邢家村里有位收藏白居易字画的村民,热情的村民拿出家藏的一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赵明诚欣喜若狂,带着佛经快马加鞭赶回家与清照分享,二人一边品着小龙团,一边欣赏字画,不知不觉从戌时品赏到丑时。尽管美人诱人,但赵明诚清楚真正与自己相知相守只属清照一人尔。夫妻有共同的爱好,莫不是一生的信念与相守。文物收藏和品鉴的心心相映,让他们就算闹小别扭,心仍不离。
好景不长,金国人与南宋开启了战乱,金国人攻破了京师首都,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续》表达过她当时的想法及感受: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一句“且恋恋,且怅怅”,真是道尽了对于收藏的痴迷与惆怅,以及对文物金石字画迟早不再是自己的。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赵要去江宁奔丧,二人打算《寻寻觅觅》
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环形山命名,1987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环形山的名字,其中有15个环形山用了中国人的名字。位于水星上的“李清照环形山”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以15个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环形山。可见这位女子的名气之高,由此我们拉开李清照的一生。
(宋神宗元丰七年)
婴儿的啼哭声响彻了整个李府,“老爷,夫人生了,是位小姐”。接生婆将孩子抱出来,李格非接过。看到怀里这个肤白肉嫩,不禁欣喜。婴儿在月色称托下显的格外惹人疼爱,赵明诚看了看门外在月光下流动的河水。不免想起王维的一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是决定取名清照,寓意孩子清俊、温婉、光彩照人,将来必定夺目众人。一般的老爷认为女儿家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也分外少见,由此可以看出李格非开明的见识。李格非是朝廷从六品官员,为人直爽、刚正不阿。有一次,在街头和一仗势欺人,骗吃骗喝的道士迎面相撞。李格非对此人早有耳闻,便马上叫手下把他抓住,痛打一顿。借此机会为被欺压的百姓出出气。可见李格非对人对事儿的刚正态度与见义勇为的热心肠,因此为女儿取名清照自然也不足为奇。
清照一晃成了十六七岁的大姑娘,这天,李清照和姐妹们一同相邀撑船赏景,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见天色已晚,于是姑娘们急忙掉头往回划,不免着急了些,结果划入了荷花塘中。进不是,退也不是。这不,船一动,旁边的鸟儿被惊吓了不少。这可好,把这群丫鬟小姐们逗乐了。清照回去便兴致勃勃写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次日,丫鬟随她到外边小溪玩耍,只见清照看到有一男一女在你侬我侬,四目相对,甜言蜜语,不禁让她产生了羡慕之意。回到家翻来覆去睡不着,便起身梳妆打扮,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于是独自来到自家后花园的小河边,回忆着白天那两位有情人,猜测夜晚他们还会不会用书信传情,并想象着自己要是能有心上人该多好,此时的清照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也就此春心萌动,少女情怀便开始悄悄萌芽了: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家小女初长成,文采便被京城人熟知。有一回,清照趴门角听到父亲跟朋友们谈论正事儿,说了些政党言论,恰好也被她听去了,结果清照没忍住,冲了进来,一张口就批斗一番,叔叔伯伯们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认为这女孩儿的见识、才情与胆魄可见一斑!清照的才气就此拉响了。
宋徽宗时期,礼部侍郎赵挺之有一翩翩公子哥,名叫赵明诚。此人与大多官宦子弟略有不同,未染恶习。偏好收藏个古玩金石,也算是高雅情趣。一日,明城做梦,梦中朗诵了一首诗,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恳请父亲帮忙解梦,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当时可称得上女词人,并且名声久远的,非李清照莫属。赵明诚这解梦之说一时传为佳话美谈。众所周知,宋神宗时期新旧两党水火不容,李格非为守旧派一方,赵挺之为革新派一方。但到了宋徽宗这里,两方都不偏袒,两方都不得罪,自然新旧两党的关系要缓和些。这也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相识、相知、相爱提供了条件。既然赵明诚有此梦,可见他不仅仅是知道李清照的才华,并且有情意所使。再说李清照对这赵明诚的印象也不差,明城作为太学生,前途无量。在官宦子弟中,还算是一股清流:爱好诗词古玩,结交的也是良友益士,这名声自然也是好的。
再说说清照这边,被春光叫醒、屋内轻烟缭绕,窗外只听见女孩子们嬉戏打闹声,黄昏过后看着花园秋千被细雨打湿,不免有孤寂感伤之情。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可见她内心的伤春与思春之意。不久听闻赵挺之公子赵明诚要来家里做客,李清照的心绪波动的更厉害了,之前提到赵明诚作为贵公子哥的一介清流,志趣高雅,学问渊博。有一堆迷妹,清照作为女孩子,有所期待也是情有可原的。
清照这日起了个大早,披头散发的,穿着睡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了,荡累了就停下来捏捏手臂,汗水也打湿了衣裳。正在这时一位陌生人走了进来,李清照没仔细看这一陌生人是谁,但也猜到八九,于是害羞的提着袜子往闺房跑,可是小姑娘又忍不住想要回头偷偷看一眼,于是假意闻院子里的青梅花,眼神却跑到客人那里去了。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闯入后花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明诚。从此两人也是你来我往,书信传情。这郎有情,妾有意。于是在两人的相互欣赏与爱慕之下,双方父母也同意了这桩婚事,就这样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结为百年之好。婚后的生活也是夫妻美满、恩恩爱爱。新婚过后,明诚去太学继续读书。清照与丫鬟们逛街游玩,来到一个卖花郎旁,看到一支美丽的鲜花,并且花朵上还带有露珠,显得格外美丽。清照于是买下它,插在了自己的头发里,想让丈夫放学归来说道说道是花好看,还是人心动。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清照嫁给明城,便随丈夫一起,继续他收藏金石玉器的爱好。小两口生活过得拘谨,也没什么积蓄,平时就靠换季时典当衣物换来的钱收藏金石玉器,夏季典当冬日衣物,冬日再典当夏季衣裳,两人得钱后再到古董行闲逛。可好景不长,宋徽宗听信新党领袖蔡京的鼓动,决心继承宋哲宗、宋神宗的变法。蔡京被提拔,他的追随者赵挺之也跟着提拔,很快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而之前在宋哲宗时期得势的人旧党人物苏轼、苏辙以及门徒一行人接连被贬。其中就有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宋徽宗亲自题刻元祐党籍人员石碑,暗语是让旧党人永远不得翻身。李清照得知此事后,亲自给公公写信。信中提到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使者哀之。清照引用了黄庭坚《忆邢惇夫》的最后一句话,借此希望公公能够体会此刻媳妇儿的心情,看在父女情深的份儿上救自己的父亲,可是清照哪能想到,政党之争,向来无情可言。公公并没有回应李清照的请求。清照无可奈何,但她豪爽的性格又怎么会瘪闷气呢?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埋怨自己的公公,其中一句借鉴了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改写成:炙手可热心可寒。意思是你的官,升的越高,我的心就越寒冷。李清照第一次体会到了政治风云变幻,朝廷的冷血和社会的残酷,也为她诗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公元1107年,蔡京与赵挺之产生嫌隙,蔡京担任宰相,赵挺之则被迫辞去宰相一职。五日后家中去世,时年68岁。赵挺之去世后,公公家被抄。全家举迁山东青州。但也正是在青州,清照与明城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明城身处逆境,家族被抄,仕途失意。但清照仍对其不离不弃,不曾翻旧账,也不曾埋怨。夫妻相依为命,依旧如昔。政治风云万变,小两口在青州十年恩爱生活结束了,赵明诚去别的州县做官,自此两人长期异地分居。
清照早上刚起,香炉里的香片也早早熄灭,被子随手一摊。来到镜子前,也懒得梳头,看着自己逐渐消瘦,心里有许多苦说不出口,心里想着丈夫能够留下,但生活所迫,有许多无奈,只得望着房前面的流水,独自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在这分居的一段时间里,清照的相思之情只能寄托在她所热爱的诗中。
夏日悄悄的过去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清照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着远天,那白云舒卷处,想着明城是否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已经入夜,月光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也独自地流淌着。清照认为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日是重阳佳节,乌云密布的夜晚,金兽香炉烟雾缭绕,清照枕着玉石,在纱帐中休息。半夜凉风袭来渗透全身。清照起来喝杯菊花酒,袖子上都沾染菊花香气。清照顿时伤感起来,觉着西风卷起帘子中的自己比眼前的黄花还要消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 李清照 (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1年,宣和辛丑八月。赵明诚来到莱州做知州,是州郡最高长官。这次也接回了李清照一起生活。李清照与旧日玩耍的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的姊妹一首分别诗。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可是与赵明诚团聚的李清照,一到莱州事与愿违,这里与青州的一切皆不相同,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没有人陪,再加上与丈夫有了隔阂,清照自比袁术更凄惨。又只能通过写两首诗消遣孤寂情怀。并将子虚乌有作为友人。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到达莱州,又可与丈夫相守理应高兴才对,清照却仍然不快乐,在青州的十年她与明城都没有孩子,分居后更难有孩子,再次同居依旧无子。可清照看着明城的侍妾年轻漂亮,蜂拥而至,伤感之情涌来,如今38岁的清照已是黄花憔悴。面对自己和赵明诚,她都失去了信心。
转眼,赵明诚在莱州担任知州的三年期限已满,转而又被朝廷派往山东淄州任职。虽然住处在不断的变更,但对于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夫妻俩却是从未改变。这日,赵明诚听说邢家村里有位收藏白居易字画的村民,热情的村民拿出家藏的一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赵明诚欣喜若狂,带着佛经快马加鞭赶回家与清照分享,二人一边品着小龙团,一边欣赏字画,不知不觉从戌时品赏到丑时。尽管美人诱人,但赵明诚清楚真正与自己相知相守只属清照一人尔。夫妻有共同的爱好,莫不是一生的信念与相守。文物收藏和品鉴的心心相映,让他们就算闹小别扭,心仍不离。
好景不长,金国人与南宋开启了战乱,金国人攻破了京师首都,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续》表达过她当时的想法及感受: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一句“且恋恋,且怅怅”,真是道尽了对于收藏的痴迷与惆怅,以及对文物金石字画迟早不再是自己的。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赵要去江宁奔丧,二人打算将一些珍贵的小文物也随赵明诚带去江宁,李清照则去青州老家照看大型难以运送的文物,来年开春,再做打算。
十二月,青州兵变,青州郡守被叛军所杀,赵李二人老家的大型文物也被叛军烧毁,李清照尽己所能抢出一些字画,小心翼翼的呵护,一路上与强盗周旋,躲避叛军,直到抵达江宁与赵明诚汇合。清照每每想到家乡被毁,流浪在外的生活,就邀请赵明诚登上城楼,眺望远方,读书写诗,抒发心中之苦。
公元1128年初春时节,李清照在院中看到柳梢退雪、梅花吐蕊和树丛渐绿的景象,想着大自然的春天即将来到,可人生的春天却无着落了。回忆往日的情景,元宵节也觉得无趣,不禁自嘲与感伤起来。
《临江仙 · 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公元1129年,赵明诚接到湖州知州调令,面对叛军即将攻城,当时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虽然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但并无争吵。只是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至此之后,他们打算隐居江西赣州,向江西方向退居时,一路上两人相对视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了《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她对国亡家破的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危亡时刻的态度。
事与愿违,赵明诚与李清照在退隐途中收到了朝廷通知,赵明诚继续担任湖州知州,不可忽视,这与赵明诚哥哥们在京中担任要职有重大关系,并且当时官员们的逃亡也是常态。事与愿违,赵明诚在加速赶往京城的路上生病了,到达京城后又是冷热交替,水土不服,结果一病不起。同年八月,赵明诚艰难提笔写下绝命遗书,至此49岁的赵明诚卒。
长歌当哭,势必在痛定之后。李清照在赵明诚趋势不久后,浑浑噩噩,彻夜难眠、痛定思痛,早晨醒来,是无尽的空虚与哀愁。只有断断续续的香炉作伴,吹笛人无意惊破梅花的心,吹箫者却去了。空荡荡的房间,折下屋外的一朵梅花,又赠与谁呢?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一死,就传来了他叛国的消息,说他将一个昂贵的玉瓶献给了金国。这时宋高宗南下逃亡,金国人紧追不舍。李清照随机决定跟着朝廷逃亡。一则为了洗清赵明诚身上的脏水,二则跟着自己的亲弟弟逃亡有个照应,于是她就带着仅存的四大件文物(石碑石刻拓本和模本,李白、杜甫和韩愈诗集以及一些重要的南唐诗文,汉到唐代的石刻金文,最后还有一些青铜器等物件)展开逃亡生涯。兵荒马乱的时局,李清照认为这么带着文物逃亡也不是个事儿,于是将大部分文物献给朝廷也将辩白赵明诚和自己无叛国之心的手稿一并送出,文物到达鄯州后,被一位李将军贪下,李将军死后文物也不知所踪。李清照经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已经心力交瘁,这年冬天,看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梅景,不禁感叹:每年下雪,常常会和明城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今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不仅是写梅花,更是写国家,清照对梅花感情的变化,就像是国家命运的遭际。没有稳定的生活,只有飘零的国家。
李清照刚刚从逃亡生活中稳定下来,定居在杭州,此时正是身心疲惫之时,此时一个男人的突然闯入,让李清照有了一时的快乐时光,但也同样迎来唯一的一次牢狱之灾,这人就是张汝舟。
张汝舟,任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居八品。他主动接近年近半百的李清照,进入她的世界与生活、给予他家人的关心与关怀。这个巧舌如簧、表里不一的男人让李清照盲目的投身第二次婚姻。但婚后张汝舟的狼子野心就暴露了出来。打着关心李清照的名义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和赵明诚的文物,恨不得马上弄到手,再加上家庭暴力,让李清照看清了眼前这个男人。她决定抛弃封建世俗的约束,在与张汝舟相处100天以后决定提出离婚,可张汝舟没有达到拥有文物的目的,岂会善罢甘休,他坚决不同意。于是,李清照决定走法律途径,上状纸告张汝舟。由头为张汝舟虚报举数为官。此案惊动宋高宗,经查明却有此事。张汝舟被流放。宋法规定,丈夫被流放,妻子可以提出离婚,但同时也要面临两年牢狱之灾。不过,李清照因为有人脉疏通,所以只做了九天就放出来了。尽管离婚案已经胜诉,但终究逃不过七嘴八舌与流言蜚语,许多文人、士大夫等写文章来取笑、嘲讽李清照。
宋代人对于改嫁的态度,则通过很多文学家、理学家表现出来,比如程颐说:饿死是极小,失节是极大。但面对生活,这种主流伦理道德却不一定那么通用了。程颐对于外甥女以及侄媳妇再嫁都是认同的。由此可知,面对生活和人情,这样看似强大的理论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虽然宋代对再嫁还是比较宽容的,但是李清照出众的才华,特立独行的性格与传统女性的要求背道而驰,再加上李清照作为名人,她的生活自然而然被放大了许多。李清照离婚后,又回到了孤生一人的生活轨道中。
晚年的李清照独自在梳妆台前看着窗外风停了,闻着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正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高宗绍兴20年(公元前1150年),67岁的李清照先后两次拜访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公子75岁的米友仁,希望小米帮忙在米芾的字帖上题字。这个提拔请求不仅仅是对文物的鉴定,也是对赵明诚情感往事的追忆,对两代人命运的感怀。已经是花甲之年对国事依旧十分关心,对于出使这么一个危险、可能有去无回的差事儿,李清照也通过她的方式,抒发了对国事儿的忧虑与担忧。李清照给枢密韩肖胄、工部尚书胡公写下了《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一诗,表达了对使者的赞美之情。
老年人都喜欢回忆,她的词也越发的伤感,她看着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陷入了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的思考中,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高宗绍兴25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寞中走完一生,在浙江临安去世,享年72岁。晚年的李清照在暮秋时分,回忆过往、感慨万千,这一生有太多的离别,有太多的快乐与失去。唯一陪在她身边的是她的才情,她一生所写下的八十多首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大半生似乎都在“寻寻觅觅”中度过,被保护起来的少女时期已悄然不再,作为妇人的那一刻她似乎在慢慢成长,而这个成长也是她丈夫、社会以及国家所赋予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在温室中长大,又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李清照晚年的诗作《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
谢谢赞赏!这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