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人安排的人生,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过,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在头脑中的创造,身体力行地去创造。很多人停在第一次创造,就不会有事情真实发生。有的人缺乏第一次创造,结果四处碰壁,因为没有事先的规划。如同不用建筑图纸打造的房子,即使花再多人力物力,也不会成功地建起来。

我们的人生也需要这两次创造。一:撰写人生的剧本,即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设想你即将离开人世时,回顾人生,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二: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演你的人生。

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剧本的控制是不同的。儿时,几乎没有掌控权,剧本由父母师长撰写,我们按照父母期望的样子成长。很多父母是做到了撰写剧本这一步的,因为父母总会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希望我们可以功成名就,或者希望我们开心快乐。一般来说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成长,而我们也的确是一直在长大,在变化。可为什么很多人到了成年,就停止成长了呢?

成年后,我们离开父母,我们有了自己的主动权,却仍有人不愿接手这份义务。一部分人停止撰写剧本,对自己没有任何期望,或者期望一切都不要变,十年如一日,然后劝解自己,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也不要去折腾了。另一部分人,仍旧把撰写人生剧本的义务交给他人,父母或者伴侣,或者接受社会为大部分人大批量生产的剧本。他们等待别人告诉自己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什么时候该快乐,什么时候该痛苦。他们完全把自己依附在了别人身上。

依赖于他人的人,往往源自个人内心的脆弱、不自信,接受他人为自己撰写的剧本,过他人安排的人生。而他们获得成就的方式不是通过自己的满足和快乐,而是渴求通过他人的肯定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没结婚就是失败的,没生孩子就是失败的,没买奢侈品就是失败的……他人的看法比真实的自己重要的多。自己是谁,他们并未曾真实了解过。而一旦遇到的掌控自己的人是那种无限挑剔,从不给予赞美的人,自己就永远无法找到价值。有多少父母又是把自己的孩子掌控的死死的,而且极少夸赞他们的?他们的孩子又怎么会体会到源自自己内心的快乐呢?

那为何人们不愿去憧憬自己人生的愿景呢?有的人被从小教育要听话,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这件事无需假手他人,是应该靠自己来规划的。有的人不敢设想,怕自己达不到那个目标,会让自己失望,白忙活一场。这种心理也是源自对自己的不了解。你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因为你都没有去做过。还有的人受到原生家庭的束缚,难以摆脱。

世界上有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在为他人活着?你是谁?你不是某某的孩子、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员工。人生是自己的,先从做自己的梦开始吧。如果有人说,“你别做梦了!”你就告诉他,“凭什么要你们来替我做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太有限了,于是总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浪迹于世。至于何进是一个终点,到底自己学到什么...
    WyattWang阅读 5,462评论 1 9
  • 毕业季,总是最难的时候。 一姑娘跟我诉苦,说工作难找,两情相悦的工作更不好找,说家里人对她抱着很大的期望,在大城市...
    南溪姑娘阅读 2,790评论 0 1
  • 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 活在当下,把现在永恒化。 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 -...
    咸鱼之书阅读 1,287评论 0 0
  • 现在我上一年级,是一名小学生,我很快乐,我交了许多朋友,还认识了不少老师,我从心里感到很快乐。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
    园园_8237阅读 1,3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