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不公是天性吗?

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个是《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主要讲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天道为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可以分三个层次:

1 天之道为何? 人之道应为何?

第三十二章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之道自然均匀,高低损余自会调节. 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如此,人之道也应如此。

也就是说天之道的公平的,那么人之道也应该是公平的。人类社会法则应该服从自然法则。

2 人之道则不然,为道日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统治者总是损不足奉有余,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至此有两种解释,第一为人之道不然,损不足是天性。只有有道者才能奉天下。老子在呼唤有道者来改变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

第二,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的概念。我个人比较认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对于研究知识,仁义,利益是天天增加的,对于修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私欲私爱却是天天减少的。

因此,人之道,就是日损,在社会中磨练,修行。

"物壮则老",自然界中损有余是为了让自然物长久.譬如大树,树叶茂盛,但大风让其叶落化土, 为了冬日留精于根。

"无为而有为",人生路,没有挫折如何成长.没有私欲的扩张,也无法体会私欲的恶果。认清社会的残酷,才能驾驭他,而不是逃避抱怨。以无为治有为,方有大成。

3 知白守黑,勇于不敢则活

了解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奥妙,遵循自然规律,在人道中才能游刃有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和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七十三章"勇于不敢则活"

是行动指南和斗争策略.比如:无知无畏为下,有知无畏是中,有知有畏为上。 "敢为天下先"是豪言壮语,天之道有天下先吗? 新的物种要多少年才会进化?

综上而言,人道归根结底是顺从天道的。虽然总有违背天道的事情发生,甚至发生在自己身边。但是,将之作为修道之用,淡然一笑。

 "绝学无忧",有道有德之人,必定坚守天道,也会被天道恩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