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社会正义!

哲学家与经济社会:

柏拉图与社会正义!


对财富的关心应该被列于第三位乃至最后一位——位于对心灵和身体的关怀之后。

(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灵的美德和身体的健康,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

                      —— 柏拉图


苏格拉底一生不曾留下文字著作,他的思想主要由其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加以记述、传承和发扬。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出身贵族,年轻时爱好文学,二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苏格拉底,为其思想所折服,回家后就撕掉了自己的诗稿,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其哲学著作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作的,总共大约有29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理想国》和《法律篇》等。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是其“理念论”。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一切都在变化(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巴门尼德则主张存在是一,是静止不动的。柏拉图在两者之间进行了某种综合,形成了其两个世界的理论:现实世界(生灭变化)和理念世界(永恒不变)。

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事物的本质,是第一性的、永恒的、普遍的,我们感官接触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我们就像是洞穴中被绑住的人,面朝洞穴内部的墙壁,因为自出生之日开始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映射在墙壁上的影子,于是就把影子当成了真实的事物。

柏拉图提出,理念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要想认识理念,只能靠回忆,或者“灵魂的转向”。

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启了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历程。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到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理想国》的主旨是正义。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友好相处,理智起着领导作用,激情服从并服务于理智,欲望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美德);同样,国家或者城邦的公民分为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性,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就实现了国家的正义(和谐)。

同时,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会激起人们的贪欲,导致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巨额财富与美德水火不容,有财富而没有美德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社会中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灾祸,甚至内战。总之,财富分配不均会破坏个人和社会的正义。因此,必须防止社会的任何部分出现过分的贫富悬殊。

《法律篇》是柏拉图最后一部力作,不仅论述了各种法律的制定,还涉及教育、道德、经济、哲学、宗教、文艺、音乐等内容。《法律篇》的第714节写到:“贸易和手工业必须受到护卫官的调控,以防止严重的两级分化,任何收入超过人均财产四倍的公民必须将多余的部分上缴国库。”

今天,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四倍的收入差别似乎太小了。然而即使只有四倍的差距依然意味着:假如穷人可以每餐三菜一汤,富人就可以每餐12菜4汤;穷人可以买得起一套房子,富人就能买得起四套;穷人可以养得起3个孩子,富人就能养得起12个孩子!

今天,我们的收入差别有多大呢?

英国慈善机构乐施会的一份报告写到:1980年到2016年,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群的收入增长速度是最贫穷的50%人群的两倍,前者增长了27%,后者只增长了13%;2017年,全球82%的财富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口,而处于财富底层50%的人口几乎没有收益;2018年,贫富差距大幅扩大,世界上最富有的26个人拥有的财富与最贫穷的38亿人一样多,全世界超级富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让其他人难以企及。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CEO的平均工资大概是普通工人的30倍。而如今,这种差距已经扩大到了400倍左右。”(《道德经济》)

在今天这样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经济社会中,社会正义和公平如何实现?

英国经济学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基本收入研究组织“基本收入地球网络”(BIEN)联合创始人,盖伊·斯坦丁相信,无条件地定时给予社会上的每个人一笔可观钱财、一份基本的经济保障,是一项可行的方案。

“基本收入”指的是定期无条件付给个人的一笔适当数额的金钱,给人最基本的经济安全感,让他在所属社会中即使碰到极端状况(如失业等)也能够生存。

斯坦丁认为:“通常个人的财富来自运气、法律、继承或幸运时机的成分高于来自个人的才华。除了通过犯罪行为取得的财富,很多人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用各种商业手段来掠夺属于其他所有人的共同财产,要不然就是通过公共服务与设施商业化及民营化所衍生的租金来累积财富。”

基本收入不仅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途,而且还将鼓励人们把一部分时间从消耗资源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如公益活动等,从而避免生态浩劫:物种消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漠面积扩大、极端天气剧增……

2400年前,柏拉图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是理想的社会;240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放弃了思考,抛弃了理想,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攫取财富—— 坑蒙拐骗、投机倒把、巧取豪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们摧毁最美丽的家园,换来了物质主义和精神空虚;九九六、过劳死,我们耗费最宝贵的生命,制造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垃圾产品;自私自利,冷漠麻木,我们泯灭最美好的人性,把自己变成了资本的工具,冰冷的物!

我们是时候跳出自我的、封闭的、看似安逸的经济的怪圈,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了;我们是时候抛弃现成的、顽固的、看似合理的时代的观念,珍爱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认真地做一个真正的人了!

人的本质在于哲学地生活!



参考文献

【美】约翰·E.彼得曼 著 柏拉图 胡自信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年5月 第一版

【丹麦】尼古拉·彼得森【瑞典】亚当·阿维森 著 道德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价值重塑 刘宝成 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年7月 第一版

【英】盖伊·斯坦丁 著 基本收入 陈仪 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6月 第一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