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

每个个体的一生,都要进行无数的行为决策,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决策,是一套自动的生物算法来执行的,而我们本身完全意识不到这套生物算法的存在。因此意识到自身的决策机制,就有助于观察自己的决策机制,从而跳出自己的决策机制。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行为偏误,如何在行为前、或者在下次类似行为前意识到,则是修正最重要的一步。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损失厌恶。指的是一单位损失对人们的伤害往往甚于一单位得到给人们制造的喜悦。我们很多的选择都会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比如你跟一小孩说,给你一颗巧克力,你不要哭了,很大可能他依旧会哭。但是你变换思维,告诉他,别哭了,再哭今天巧克力糖就没有了,那么很大程度上他会停止哭泣。


而且,往往我们做选择时,内心还有一个参照点,或是过去的某个状态、当前的状态,再或者是未来的某个期望值。参照点存在时,这依旧存在损失厌恶,在对比中不能接受较差的状态,导致损失厌恶。我们如何让自己的选择是内在一致的,是自洽的,具有“完备性”和“传递性”,就需要规避这些可能影响我们行为的心理机制。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别人的这种心理,进行主动行为。当你面对一件棘手的事情时,不妨给对方限定一个超级糟糕的结果,利用你擅长的“如果……就……”的句式。有了这个糟糕的结果后,再给一个较好的方案,这个方案你是可以完全接受的,而对方,也会在参照点的对比下,对后者的方案产生好感。水流直行遇到阻力时,它也会选择迂回前进,行为也可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