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四十不惑。真的是过了四十才不再迷惑我存在的意义,是的成为一个终身成长者,无论能够活到多少岁。
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的变化总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天道。人生也是如此的一次旅行,也存在着生长,发展,老朽和死亡。就这一世而言,佛陀的描述不就是“第一曲线”的生动写照吗?从出生到少年时的学习成长,到青壮年的发展,到老年开始的衰老最后一抔黄土归于空无,第一曲线的三个阶段清晰明白。从学成或立业开始的破局点,到体能渐渐不支度过拐点再到身体的彻底朽坏这是失速点,直到最后死亡那一刻的到来,第一曲线的三个节点也历历在目。
那总要做点什么,才不枉来这一世。
于是,我们开始了各种造作。我要赚多少钱,我要买个多大的House,我要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我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甚至我去旅游也要留个“到此一游”希望在这个世间能够留下自己的一撇,无论浓淡。是的,生命由于新陈代谢的原因是负熵结构,但是生命终归一死也恰恰证明了你抗拒不了熵增定律,你只是在抵抗,但终将败下阵来。
那么,生命到底为什么而活?
其实,我们活着的意义,不是尽可能活的更久,也不是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是,如何活着,如何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活着而变得更好。
所以,我们应该从一生的尺度下沉,用更小的尺度去思考我们的每一个当下。让我们的每一个当下都在成长中,并不断的迭代升级,直到跨越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这就是“第二曲线”了。生命这条曲线无法跨越,但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生命之外的那一条命,是可以跨越的。与他们互指迭代,一起成长,这就是“分形创新”在人生这个轨道上的应用了。
自然界无飞跃,我的生命自然也不会飞跃。
我参加工作没有几年就开始创业了。所以,从职位上来说,很难描述分形创新的模型。但是,从个人能力的提升来说,分形创新的思维模型却无处不在。
我大学是工科出身,学的软件开发,毕业后进了银行工作。工作了几年后,很快就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开发工作。于是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成立,开启了创业生涯。第一家公司是做银行软件开发服务,我想这就是一次分形创新生长为第二曲线的标准案例。因为新公司的所有技术积累,都是我在银行工作这几年的成果。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逐渐发现我成为了公司的天花板,在公司里我是保姆、救火队员恰恰不是一个老板。于是毅然放弃我最擅长的技术,开始了我的MBA之路,我希望我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CEO而不是CTO。培养团队的同时,也在锻炼着我的管理能力,这段经历痛苦而又快乐,但也是我成长最大的时段。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银行业务的未来不具备足够的可成长性,于是开始进行另外三家公司的筹建。站在事业的尺度上,也算是三个不同的分形创新了。因为核心是我在A公司的发展中,发现的三个不同的机会。
三个公司如愿孵化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离不开混沌的培育。因为我坚定的走隔离之路,哪怕A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影响。我允许A公司的倒闭,因为个体的消亡可以带来组织的进化。是的,A公司的终结,让我们团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发展壮大。当他们三个公司的任何一个成长起来后,我想,我的又一条第二曲线诞生了。
随着事业线的发展,我渐渐意识到事业并不是我的全部。我的能力还有很多欠缺。于是我开始学习写作,开始读书,开始禅修,开始学习演讲,开始用输出倒逼自己的输入,开始渐渐的明白:当下对生命的意义。于是,我参加了混沌大学的辅导员培训,因为他可以用输出倒逼我成长。我更希望一步一步过关斩将,最终成为领教。去帮助更多的人创业,去做投资人,我想,那个时候,我的下一条第二曲线诞生了。
我能活多久?who care。永远活在当下,永远把握当下的一。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佛陀也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善友教授在2019年度大课中也讲到了:善。就用这个“善”,这个“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我们与生俱来的光明作为我的第一性原理吧。
成人达己,成为一个终身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