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这种东西,本应该是前几年的热点,如今却在一批已经大三的学生中火了起来,微信号微博号到处申请,创刊词写得一个比一个好,很激动人心。
我是在高二申请的微博号,大学开始真正刷起了微博,说实话玩微博是因为空间熟人太多,好多话说的不自在,最初我的微博定位也是自己唠唠嗑,发发牢骚,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自媒体来运营。但是我特别诧异的一点是我刚上大学那会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很少有人玩微博,那是2012年,新浪微博开放注册已经三年了,身边都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却很少有微博号的,可以说好多人都是大学后才申请的。
而如今我们去问问我们下一届或者下两届的同学,可以发现他们接触新媒体的时间比我们还早,有的人的微博等级比我还要高,粉丝比我多的更是。有很多时候,我了解到一些东西是先从他们那里看到的,才看到同一级有人转。
其实我想说的是,论对新媒体的认识,我觉得我们这一届是不如下一届。这让我想到校报的新媒体,说实话我以前是觉得校报微博做的很烂的,内容雷同,没有互动,言辞很官方。校报微博是上一届申请的,我们这一届仅仅是运营,而上学期看到他们做的那个晨光河大,顿时觉得校报的新媒体是开了窍了。那个活动才是新媒体思维,非常接地气,而且很有亮点,视觉化效果非常好,当时就觉得这一届的校报人比我们强,至少在新媒体这一块,有想法,敢拼敢闯敢做。
我觉得我们这一届应该有一种危机感,我觉得我们不是对新媒体过于重视了,而是认识严重不足,因为未来的主宰绝对是智能化和电子化,而我们很多传媒专业的,仅仅把微博微信当成一种生活调剂品来对待,根本没有真正重视新媒体这个平台。另外,就我接触到的身边的新媒体号而言,恕我直言,多数依旧是传统媒体的模式,不过是有了一个发声的网络平台。
这跟我们的经历可能有关,我们高中时候正好经历了新旧媒体的变革,那时候上课学习是生活的主题,等新媒体真正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我们脑中的观念很难改变了。这当然也很新闻专业的自尊有关,很多学生认为新闻理想是和新媒体是不相融的,或者想改变新媒体的自身的传播方式,仅仅把新媒体当成“网络化”的传统媒体平台。
我想到这一季好歌曲上,杭盖乐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认为杭盖这样的纯音乐的乐队上电视节目是自甘堕落,杭盖乐队在微博上回应说,电视节目难道没有观众么,我只是想让我们的音乐让更多人听到。如果把音乐界比作媒体界,传统唱片业的现状就是传统媒体的未来,新的一代只会比我们更加接受和喜爱新媒体,这个过程是不可逆也是不可回避的。使音乐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恰恰不是音乐人,而是电视节目的这些创作者,是为了追求节目的好看的这些人。新媒体也是一样,目前最好的网站腾讯新浪百度没有一家是传统媒体网站。媒体业的每一次发展都和技术密不可分,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抱残守缺拯救不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但是要重视新媒体,就要真正了解新媒体的运营思路、传播方式,区别好新旧媒体的差异,新媒体应该不仅仅是内容的“新”,也是技术上的“新”。两者都要并重。
总之,单纯把传统媒体的稿子搬到微博微信上绝对不是新媒体。
额,以上仅仅是一些浅见。所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很坦诚地说半年来学广电的多,学新闻的少,只是从身边出发,想说一下为什么有些新媒体做不大的原因。有机会还会探讨下新媒体这个话题,最近觉得蛮有意思,也有意愿研究下如何做大一个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