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看《从0到1》,那时就想写点东西,可是迟迟没有动笔,今天刚好伴着自己突发的小感触,写点东西。
如果说,这是一篇读后感的话,开篇是不是应该写,书中所讲,从0到1,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突破,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这也是很多创业者无法成功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好吧,我果然不适合这样去写东西。
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想到大学时带的心协团队。
虽然我们不能算是从0到1的突破,但我们团队的很多事在读书时产生了思想的共鸣。比如有一章在讲打造帮派文化。其实在工作之后,企业文化总是被挂在嘴边,这个感觉虚无的东西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理解,只是让自己去认同。当时还不知道给心协营造一个怎样的团队文化,看着其他社团总是“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对于新开始的团队,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最终结果是我们确实打造了帮派的文化,最好的证据就是从团队换届后,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之间依旧保持着联系,是很好的朋友。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化似乎没有传承下去,据说在之后的几届心协团队,在任的核心成员都存在“貌合神离” 的状态,甚至连“貌合神离”都算不上,于是,我也总是在反思,当时我那么努力建立的社团,怎么就无法再延续我们之前的辉煌?当时我们不到十个人,撑起一个社团,并在一百多个社团里夺得十优社团,在一百多个社会实践团队中夺得兵团优秀,成员们被我拉着为了一个会徽修改了一遍又一遍,为了社团视频熬到深夜,为了社会实践放弃部分假期时光,甚至因为一些事情有所怠慢而被责骂,但是大家并没有什么怨言,还是好伙伴,可是为什么后来的团队就无法延续这样的传统呢?我曾一度觉得自己对之后的社团人员期望太高,以至于失望那么大。也曾责怪自己,在任期间过于不信任接班人,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以至于接班人并不知道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可是,不管怎么说,那个团队已经不是我们曾经的团队了,一切的发展还是只能靠他们自己,我只能默默的看着,由期望变为失望。
有的时候也会感慨,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有时候真的很麻烦。我曾以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不屈的动力,能改变一些东西,但结果是漂亮的姑娘犯错了不会被惩罚或者责骂,不干活也有各种开脱的理由,看看自己累成狗的模样,会觉得委屈。可是,如果真为这个觉得不公平,以我这么“正”的性情,估计要被气炸了,于是我习惯性屏蔽这样的事,但偶尔还是会为自己打抱不平,但是现在已经能让自己一笑而过了。有什么呢,反正自己努力过了,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了,有些执念可以放下。
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有点前后不搭调,但是据说写作是比较好的和自己心灵沟通的方式,所以还是要写的。而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点东西供今后的自己参考,便于自己今后回顾自己思维的转变。
感觉长时间不写东西,自己都不会思考了,更别说表达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适时地表达,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需要学习,毕竟自己不能总想着让别人来发现我的好,别人可没那么多时间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