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尝试了一下event-time-log,感觉非常的新奇,但是我对时间依然没有敏感度。甚至迟钝到经常在事件发生了一会了才记得我并没有记录时间发生的起点(比如写这篇日志的时候,真是case in point),导致好多时间完成的时间不精确。所以希望之后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做的杂事由于有了event timelog 就不再赘述。现在就主要写写自己日常学习的东西吧。
《和时间做朋友》看了4-5章节
学习:
a. 学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任何的学习都是通向重生的道路。
b.学习的基本途径:体验试错(我非常赞同书中说试错非常重要,然而现在的教育往往剥夺试错的权利,尤其是家长。让我想到自己每次数学不好就会被说笨,刚开始是外界评价,后来内部也这么评价了。恐惧真的在我认知和学习中成为了很大的阻碍),观察,阅读。作者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前两者的局限在于有些道理并非能够直接体验所得。(我个人对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阅读的前提是有人写,那么也就是有人知道了这块知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领域的前沿者,也许这些问题根本没有人回答过,所以很多的答案也依赖于观察和体验的总结。其次阅读事实也是二手经验,暂且不说会充斥着别人的思考,即使是客观事实也会有描述角度的偏差,当然自己认识也会有偏差。)
c.主要手段是正确的思考。虽然作者以后人的角度写了很多正确思考的重要性,但为提及如何正确思考。事实上如何知道是否正确是很难的。但是有些基本的标准,比如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现实数据。事实上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是正确,但至少保证这个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d.经验是局限的。虽然这个点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文中的猴子例子无法证明他的观点。猴子的例子说明传统在一开始产生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传承中尽管失去了意义依然可以固定下来。作者说如果猴子一开始会语言它就不会保存这种传统了。但是就算第一代的猴子有语言,它们未必能够明白原来这本身是个实验设计,更不会推测说未来拉香蕉就会不会被泼冷水了。没准他们会用语言写到,在我这个世界里,一拉香蕉机关就会有洪灾,所以别碰香蕉!后代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了这个知识,就知道了。假设他们再添上一句,这主要是一群叫人类的实验员给设计的破实验!我感觉可信度反而更高了呢。所以我不明白为啥这段就说明经验主义不可取了。
个人和群体的经验都是有局限的,还有与经验相悖的知识,比如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
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 -> 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
自学的进程是非线性的贵在坚持。
思考
a.思考陷阱:概念不清(我尚在努力中,记住理解基本概念);
拒绝不确定性
因果关系(A不一定/不一定唯一/不一定重要的导致B的理由,互为因果)
逆命题。文章提到人们常常把逆命题和逆否命题搞混。其中提到个例子是:
抽烟的人都很酷。因为我要酷,所以我要抽烟。作者对此逻辑大肆批判了一番。虽然这是一个逆命题和原命题关系。但是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可行的。如果一个人抽烟,那么他很酷。如果我抽烟,我也很酷。这基本上说是原命题是逆命题的一个充分条件,所以基于这个前提下,我为了酷去抽烟是合理的。但是关键在于,抽烟并不是唯一酷的方式,至少原命题没那么说。所以我也可以做别的事情让自己酷。你可以抽烟让自己变得酷,但是不是只有抽烟才能让你酷。
举证责任,主要说的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你举不出A有什么好处,那么即使举不出A有什么坏处也不能说明A有什么好处。当然我觉得作者的前提是这两个命题不是exaustive的。如果非好即坏,那么只要证明对立面是错的就行了。事实上对于all这类命题本身就很难证明,要么用反正,要么用induction,就是证明了1,证明后面那个例子和前面的例子有关系可以从1推出2,这样就证明了所有。
案例局限,容易以偏概全。
对立认证。现象和观点可能又对立的解释方式,要看哪一个更符合现实(不过我感觉哪个更符合现实在很难得知的情况下就选择对你有力的那个。比如安慰剂那件事我也那么认为的,作者认为安慰剂效应迷惑了人,但是我认为在你找到更好的学习策略之前,相信这个安慰剂不是也提不错的?至少安慰剂也是有效果的。)
张冠李戴这种现象在各大微信鸡汤文中或者是负能量文中随处可见。
之后几点对我来说有点缥缈。所以我也就不写了。
看papers我今天看了几篇,但是并没有看懂,里面涉及很多很多对我来说比较新的只是和高阶的统计数学。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是围绕zipf's law来说。主要是围绕为什么word frequency 呈现了power law 这种数学的现象展开的几个相关学术问题。我大概只能在一周之后才能整理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来。
遗憾还是有的。明天继续(๑•̀ㅂ•́)و✧加油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