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方宗教之语: 人生来就有罪,遂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时的那一声啼哭,皆是为了赎掉上辈子的罪。当然,这只是基于形而上学的宗教,无非是其一种宣传推广手段。如若非得为新生儿的那一声啼哭硬加上感情色彩,倒不如说是那一声降世的啼哭已开始应召他们这一生所要遭受的苦与罪。
大概陈可辛有着与我一拍即合的观点,所以他的新作《亲爱的》全然是在向这个不良时代正面宣战。
整部影片,陈可辛拍的很是用心,角色与角色间的矛盾也被他拿捏得很是精准。片中那些素面朝天的演员也丝毫不存在过于轻佻矫饰的言语动作。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着陈可辛的“斗士” 身份。于是,陈可辛是在用镜头记录着某个真实的不幸故事,而并非用镜头追求某种镜花水月的商业艺术。单这一点,《亲爱的》绝对是一部认真的电影。
诚然,也正因《亲爱的》的“真”,它所激起的舆论攻击与社会效应已然引发了一种现象级的关注。我想这就是电影这门艺术本该带来或者说应该带来的价值。且不说这种价值是否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至少它让我们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时代的阴暗角落。我一直觉得如今的电影市场或许已经曲解了电影的初衷,电影远远不应该单单是一种商业牟利的手段,它所承担的责任除却对艺术层面上的认可,更应该作为一个时代的公证人去学会控诉。当然,只要你有能力,你大可在商业价值、艺术情怀与社会效应这三方面上进行权衡。为此,陈可辛似乎摸索出了些许门道。他本人所兼具的商业与人文气息,也开始在他的电影中慢慢侵入。陈可辛在电影中描绘的个人体验如同向湖面投掷的石子,向整个社会荡漾起涟漪。而这点自是其电影的高明之处,亦是其本人的圆滑之处。
说回《亲爱的》,作为一部改编真实故事的的电影,情节构置的滴水不漏,剧情推进的也是游刃有余。片中无论黄渤、还是赵薇都有他(她)的悲情,只是更为可悲的是两个同样悲剧色彩的人物并未因此相偎相惜,而是因迥异的身份而相互仇视,不可原谅。这点使《亲爱的》变得极度现实,甚至缺乏人情味。片中有一幕桥段,赵薇食盐的人贩子妻子因这一无辜的身份而遭一群疯狂寻子的父母群殴。可见这一镜头来得有多么悲观,亦可见仇恨全然不分对象,足以泯灭人心。
异曲同工的是本土导演李杨有一部同为打拐题材的电影《盲山》,其中有这样一幕:主人公女大学生被人贩子拐卖到一座偏僻落后的山村,后遭虐被逼无奈与当地一村民结婚生子,多年后见到前来解救自己的父亲,只麻木无情地淡淡一句:你怎么才来?
之于以上这些,我想表达的是:某种意义上,寻求希望远比失去希望来得更加绝望。往往我们被现实这刽子手砍下头颅,能为我们收尸的只能是我们一度寻觅不得的希望。所以说,现实活脱脱就是一个悲观主义,可是嘲讽的是我们存世苟活的信条恰恰就是这个主义。
另外,陈可辛在《亲爱的》中已是极力包装出现实的苦难,可是似乎他还是嫌其力度不够。于是索性,破罐子破摔,一任这现实悲剧到底。片末一向自以为自己不会生育的赵薇却被查出怀有生孕。于是,似乎一切开始反转,仿佛一度因孩子的缺席而造就的悲剧因此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我想,这个希望更多的又只是生活开的一个过分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