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侠(引子)-金古梁温

  喜欢武侠剧的朋友大都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那就是:“金庸小说中究竟谁的武功排第一”。

  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8、90年代(可能更早)开始刮起了一股武侠风(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之前暂不论)而其中最具代表,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新武侠四大宗师:金(金庸),古(古龙),梁(梁羽生),温(温瑞安),人称金、古、梁、温四大家,当然还有其他比较有名有影响力的,如黄易(他的代表作《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都是存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作品,光是《寻秦记》就被翻拍了好几个版本。他们每一位都曾是武侠界的泰斗,传奇人物,如今除了温瑞安,其他四位都已仙逝,深感遗憾!再次为他们祈祷,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一样精彩绝艳,续说自己的传奇……

  话说回来,武侠,文学,历史等都有自己的体系和渊源,如果脱离了轨道,将历史事件,人物,甚至家国情怀,爱恨情仇都抛却了,那武侠也就不再是武侠,只会沦为人们匆匆一瞥的笑谈罢了,上面的每位大家都代表了一种风向,一种趋势和一种领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经历,独特的情怀和对武侠,对侠客的理解融为一体,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

读者数以亿计,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超乎政治分歧之上,中国内地最早的读者可能是谁?一系列难以索解之谜!

  若问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是谁,大概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个“谜”。

  我曾经以为男性青年学生才喜欢金庸小说。谁知一调查,出入非常大,许多女学生照样爱读。而且他们的父母亲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华人也同样喜欢读。真是到了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地步!

《射雕英雄传》1950年代在报上连载,许多人争相传告,报纸发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从那时起,可以说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而且随着《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现,“金庸热”四十年来竟是长盛不衰。

 

  邓小平先生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

  金庸小说本身还包含着一系列难以索解的有趣现象。举例说,金庸小说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再例如,金庸自己完全不会武功,却能把武林人物的打斗写得那么吸引人;金庸小说明明是武侠小说,却又有着浓重的文化气息,简直可以当做文化小说来读。又例如,武侠小说一般都以神奇、曲折来吸引人,可是金庸小说同时却又相当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简直是相当生活化的;武侠小说在类型划分上无疑属于通俗文学,但如果有谁真要将金庸小说单纯归入通俗类,我敢肯定会有许许多多读者站出来强烈反对。诸如此类,金庸小说似乎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

  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儒家与墨家,两者教人尽力为人,追求世事的公平合理,其极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武侠小说的基本传统也就是表达这种哲学思想。”可见,金庸确实在自觉地承担武侠小说的这种使命。金庸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新的提升。像郭靖,资质质朴,甚至有点笨拙,但他刻苦、沉稳、富有责任感,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去做,绝不畏难退缩,自知愚钝反而加倍努力,人一我十,武功终于达到超群的地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郭靖身上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郭靖都坚持抗元,死守襄阳城,一守几十年,明知蒙古兵力强盛,自己迟早会失败,但只要能多守一天就尽力多守,绝不放弃。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郭靖之所以能坚守襄阳数十年,就因为他有一种自觉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射雕英雄传》末尾,郭靖和年老力衰的成吉思汗曾有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在郭靖看来,英雄“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类似这样的英雄人物书中还有很多,在此不多做讲解,后续会逐步解说!

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很多夜都被翻排成影视剧作品。

  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提现了一种“侠气”,侠骨柔肠,这点与金庸有点区别,像张丹枫,他与云蕾「双剑合璧」,无敌于天下。虽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也有些类似,到终归还是爱金庸多了一份柔情,伤感和别离,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更加细腻,肝肠寸断。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再说说温瑞安,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仅有的看过的几部作品《四大名捕》《逆水寒》《布衣神相》,虽说也是跟精彩,但个人觉得比之其他几位少了些许的博大,恢宏,细腻,历史,故事性,深度或有不及。言语稍嫌罗嗦,情节性稍差,兼且写男女感情实在垃圾,只能博得少数死党的喜爱。影响力自然远不及其他几大宗师。它师承古龙,虽说是又自创一派,但是在他作品中能看到太多古龙的影子,可以说古龙 爱将些哲理荣辱武侠的特点发挥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又说教之嫌。不顾情节奇诡,又写的豪气纵横,总能让读者热血沸腾,感动的一塌糊涂。

  最后就是黄易,堪称是网文鼻祖,黄老爷子是喜欢周易的,学习掌相、星相、八字、古琴、洞箫、玄学、《易经》等。后来辞去艺术馆的高职厚薪,隐居大屿山这个离岛深山、藏风聚水之地,专心从事创作所以名字都改了叫黄易。

他试图讨论的境界,也的确是十分之高的——天道。代表作《 大唐双龙传》我认为以达到了《射雕英雄转》的级数。黄易能些这么长还能一直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并能自圆其说,实在令人佩服,最主要是他的武侠世界观是完全迥异于前代作家的,黄易小说的要旨既不执着于入世救民于水火、挽大厦之将倾,也并非执着于世俗层面上的功名利禄,他的超越性体现在“出世”也即对“天道”的追求上,黄易通过玄幻将世俗快乐与终极关怀紧密地联系起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初一那会儿,我哥上高中,一天夜里他抱着黄易的大本头看到凌晨2点多,后来我妈起床上厕所时发现灯还亮着,就把灯给关了,岂料我哥他又躲到厨房去看,一直看到第二天天亮才睡觉……那么为什么黄易的书在网上相对火很多呢?

  因为网文追求的就是爽啊,譬如什么斗破苍穹,斗罗大陆,星辰变,神墓,大主宰等,也可以叫爽文,IP很高,版费很高,但你绝对不可能跟我说:这部书的文笔好,质量高。像起点的一些签约作家,文笔都不差,也不一定就比之以上大师们差多少。

  时至今日,武侠的地位远不如从前,大侠们已然离去,我辈中人又当如何继承先辈们的衣钵,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呢?

  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道,我建超世志,必登无上道。

  前两句就出自《覆雨翻云》里评价浪翻云的那句: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