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的是现实,不变的是欲望

随着年岁的增长,包括自己在内,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声音在喊“逃离城市,去小县城搞个大房子”,这个周末找机会去用心体会,突然开悟:

逃离的是现实

不变的是欲望


是什么恐惧让我们想逃离

坐在车上编辑此文,手边一时寻找不到新华字典,故随手百度“逃离”一词,发现百度百科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么的思想的工具,所阐释的衍生意义如下:

逃离,并不等于逃避。逃避,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逃离,则是抽身离开,去迎接一段新的开始,或者等到心情平复以后再以全新的态度去面对该事物。所以,有的时候逃离并不消极,甚至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它可以让你歇口气,让你有时间直面你的人生。

不做置评,不敢苟同。

逃,这个字注定了狼狈。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狼狈?

因为追求高收入,我们明知996而踏入大小周,但我们同时在痛斥资本家的冷血,感慨社会为何如此卷。我们担心自己身体被消耗,精神被磨灭。我们恐慌失去高薪的恐慌,我们在忧虑安家,忧虑下一代,忧虑养老,种种……

我们冒出一个想法,我不想努力了,我想躺平。我可以去房价五千块的小地方,开家奶茶店,岁月静好。

这个是千千万万逃离的缩影,简单概括这个“化学”演变过程是

欲望交织成压力

压力堆积成恐惧

恐惧催生出逃离

残酷的事实是,这个过程违背一个定理——能量守恒。


欲望,并没有等量消退

在努力接受真实自己的过程中,承认自己的欲望。

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正视自己的欲望,削减自己的欲望。

有幸,在这个周末去模拟了逃离的状态,让我们去看看当下的欲望是否能被装得下。

得益于自己在进行的情感修行,因此想要花更多时间去陪父母,想去参与他们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一个爱劳动的中年人,最爱的事情就是周末回老家,去山上耕耘各种希望,这周末返家,就是要去他的杨梅树收获果实。

周六一早,一行人来到了乡下老家,登向那座结满了希望的山,不高的山头,却也让我切实想起老偶像的那句话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依靠登山杖和体验生活一年就爬一次的动机,我还是最终登顶。

这是一片不算太郁郁葱葱的山,山顶坐落仅剩的五棵杨梅树,和零零散散的板栗树。昨天的天气出奇的宜人

我想起了我时常的幻想,去瑞士的雪山腰,有一座小木屋,养着几头赖以生存的奶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这边蓝天下,我试着去带入,想象着在山顶有一座小木屋,四下除了树,只有我。或许我可以带上我的猫,再养一条狗,在此生活。

但,仅仅半小时的百无聊赖,已让我感到些许烦躁,我意识到,当前,享受孤独只存在想象中,所谓的享受仅是在自我的完全掌控中的体验,我低估了孤寂的吞噬力。

如果去乡村隐居有些极端。那晚饭后与母亲在县城漫步,也许更贴近躺平的生活。

那种寂静还能听到虫叫的环境,我承认,我享受它,却暂时无法长期共处。

我承认我有很多欲望,当前的逃离无法装得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